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24149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6
《《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从电气设备课程建设推动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的角度,简单分析了电气设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且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电气设备课程的系列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电气设备;教学改革与实践 1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1)建立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主的课程内容体系。 电气设备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电气基础知识、高压电器设备、电气设备选择和电气装置四个知识模块。在这四个知识模块中包含有大量的理论公
2、式推导,并且缺乏实践操作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问题几年来不断对电气设备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删减大部分理论公式推导和繁琐的数值计算,而更加注重理论公式的工程实用性,同时大量增加能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检修和电气一次主系统设计两个知识模块。 (2)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现代电力系统中变电站的一次主系统较过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器设备过去是以油断路器为主,而今则是以技术先进、工艺精良、运行可靠
3、的SF6断路器和真空断路器为主。针对现代变电站中一次主系统发生的变化,几年来对电气设备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把传统的油断路器等内容尽量删除掉,大量增加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先进设备和现代化装置,时刻注意电力系统的动态变化,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电气设备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先讲授电气基础模块,紧接着讲授各种电器设备,再讲电气设备的选择,最后讲电气装置,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操作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4、的培养。 (1)引入变电站工程概念模型,建立虚拟变电站。 针对电气设备课程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和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首先观看不同类型的变电站实物照片或实物录像以及与其对应的电气主接线图,简单地对变电站内的各种电器设备、电气装置加以介绍,使学生对变电站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和了解,在大脑中初步建立变电站工程概念模型,构建虚拟变电站。 (2)充实模型内容,使其工程化和情境化。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置身于已经构建的虚拟变电站,课堂教学内容都紧密依托变电站工程概念模型,通过多媒
5、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已构建的虚拟变电站中去认识各种电器设备和电气装置的外观结构、功能特点、运行特点和结构原理等内容。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工程概念,树立工程意识,让变电站情境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3)强化实践,巩固模型内容,增强实践能力。 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工程实践性特别强,需要不断的现场实践和动手操作。几年来,学校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电器设备检修、电气成套配电装置等校内实训基地和沧州供电公司、河北电力自动化研究所和沧州开关厂等校外实训基地。
6、在电气设备课堂教学中部分内容实现基地化,并利用两周的时间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各种电器设备和电气装置的运行调试、设备故障判断和现场检修,利用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顶岗生产实习的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实物参观、跟班生产等现场实践,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变电站模型中的各环节内容,强化实践操作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4)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全面开放实训基地。 电器设备检修和电气成套配电装置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全方位开放是电气设备课程建设的特色。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坚持科学发
7、展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工学并举,敞开训基地的大门,随时向学生全方位开放,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擅长。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课程内容网络化。 网络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人类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里程碑,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它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承载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课件、授课教案、课程教学大纲、学习要求、学习指导、习题集等内容全部放在电气设备精品网络课程的网站上,实现师生对资源的网络共享,建立
8、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虚拟空间。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彻底地对传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行改革,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高专教育、适合电气设备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1)实行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调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