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15115
大小:1.07 MB
页数:63页
时间:2018-11-25
《秋水《庄子》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秋水庄子塑像1)先秦散文的分类一是诸子散文:各学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争论的论说文。(以议论说理为主)二是历史散文:由各朝、各国史官积累了大量档案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编纂成书,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及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言论。(以叙事记言为主)一、庄子及其思想概述2)诸子散文的形成和阶段划分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3)《庄子》的历史影响《庄子》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在文学
2、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也都十分深远广泛。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关于道的理论;二、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三、对生死问题的看法;四、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4)生平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68年),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城人。据《史记》记载,庄子年轻时曾任蒙地的漆园小吏。楚威王闻其有贤才,以厚礼聘其为相。庄子不就,并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后一直过着织履糊口的隐居生活。庄
3、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继承者,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1、自然而自在的人:庄子将天赋的、自然的、自由的个体生命存在当作“人”的根本依据,所以他时时以“天”的自在状态来论证“人”的存在状态,而反对人为的道德和伦理原则对这种状态的损伤。在庄子看来,自然的“天性”消失之后,才会出现含有道德良知的“人性”,而所谓的“人性”的产生恰恰就断送了“天性”。在《秋水》篇中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2、超越价值标准:齐万物一死生,物我两忘,与道合一;3、通向自由
4、境界之路的“无用之用”。庄子追求“无待”,实际上追求一种在精神上超越了一切是非荣辱、功名利禄、完全与天地之气融为一体的自在状态,如“庄生梦蝶”,全然物我两忘,身与物化了。庄子思想的出发点与关心点:1、出于对所处的社会现实的彻底绝望,庄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再抱任何的幻想,庄子哲学因而也与老子学说在出发点上出现了明显的区别。老子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总有点为治国治民出谋划策的道术的意味。2、庄子的全部关心点却是在于人类个体命运的生存状态,他要探讨的,所要强调的都只在于作为个体的人,在当时物欲、名欲横流的世道里,如何摆脱异化,回归自然,以达
5、到全真保性、不为外物所累的绝对自由的境界。3、这种超越现实功利、追求自由获得的态度本身,就进入了审美的层次,所以庄子全部的心思,是教人怎样“审美”地活着——适意、逍遥、自由。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
6、:“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2)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心就是“道”。“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又多种含义,可以指宇宙的本源,宇宙万物的总体性和同一性,事物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哲学领域的一种境界等。《庄子》一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生保身,逍遥无为2、与道合一3、无为而治3)后世评价(一)庄子是一个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
7、贫寒而又有志节的知识分子。(二)庄子服膺老子学说,继承与发展了老子关于“天道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三)庄子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他的哲学思想是作为一个因愤慨之极由积极用世而走向消极应世之心理转变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特性所使然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二、课文讲解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
8、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