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09687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6
《浅析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一、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欠缺 1、教师数量少,质量有待提高 自2001年开始,高校每年以8%-10%的比例扩招,根据全国公共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计,目前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之比已达1:130到1:150,有的高校比例还要更高。教师相对数量少,带来两个后果:教学班级人数多、教师课时多。英语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更加重视师生互动,但是在平均班容量50人左右的班级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大量口语练习是不可能的。由于教师数量有限。大部分公共外语教师的课时很多。超负荷工作、大量重复性的教学,使他们缺少时间与精力从事改进教学方面
2、的研究。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师资奇缺、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深造的机会很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理念陈旧,无法适应新情况,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语言教学是一种技能性的教学,它有别于一些传授知识性课程的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投入更多。由于我国高校资金有限,导致生均占有的教学资源不足。部分学校缺少现代化教学设备,学生利用多媒体和语音设备的机会不多,课堂教学手段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二)学生素质问题 1、学生差异大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区间、城乡间英语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在听说能力方面。英语教学必须采用双语教学。
3、在现有的教育资源下。高校英语教学一般都采用大班教学。教师不可能兼顾每个学生,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听课吃力,对于参与师生互动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此以往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失去英语学习的信心。 2、对公共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基本上实行的是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成英语精读、泛读及听力3门课程的模式。阅读在全部课程中占了约70%的比重。阅读部分的训练,往往只停留在“朗读一翻译一回答问题”的授课模式中,加之课本的阅读材料内容落后、枯燥。使学生找不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所以积极性不高。 (三)社会环境欠佳 1、应试压力异化英语学习的初衷 不少高校将全国大学英语四
4、、六级考试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不达到要求的分数不发给学位证。即使部分学校不再要求四、六级成绩,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对其有一定的限制。在巨大压力下。学生把过级当作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是四、六级考试有客观选择题多、听说部分少的缺憾,学生对于做题的兴趣远大于上课的兴趣,甚至是逃课去上英语过级辅导班。这就导致学生关注应试技巧而非英语综合能力。使英语学习的初衷异化。 2、缺少语言环境 英语学习。语言环境十分重要。语言环境包括周围使用外语的人数和场合、官方媒介、总体外语水平等。在我国缺乏欧洲国家所拥有的语言环境,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周围人的英语水平都不利于学生学习英语。在
5、社会上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极少,运用英语的大众传媒数量所占比重十分有限,即使高校中的英语角也不完全用英语交流,这些都给英语练习造成了不便。 二、改进公共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1、增加投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重视教育的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共识。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发展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空间有限,用于教育的少资金非常少。增加教育投入的资金也大多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这就导致了高校资金短缺,尤其是对于地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非重点高校,国家和地方的投入更是极为有限。外语英语学习。需要进行听说训练,所以
6、对设备和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为了保证高校公共英语教学质量,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于设备落后的高校,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以促使其设备更新换代,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改革考试制度 我国从1987年开始实行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种统考制度结束了公共英语教学不受重视和学生可学可不学英语的历史,对于提高高校学生英语水平。促进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现在有种过分强化英语等级考试的不良倾向,不少学校把通过四级作为拿到学位证、毕业证的前提条件:一些人事部门把通过四、六级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甚至评奖、评优也与英语等级考试成绩挂钩,这些就给学生
7、、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能顺利过级,教师授课重点、学生训练重点都集中与等级考试考察的范围内、集中于研究各种应试技巧。而对于听、说能力的训练重视得不够,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怀揣四、六级证书,却不能进行初级日常对话的现象。 (二)学校方面 1、优化课程设置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把培养运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的目标,改革学校公共英语课程结构和组织形式。 适当减少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语法知识的学习,增加听力、口语方面的训练,组织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