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论文参考资料:我国环境保护之大众参加法律问题分析

环境法论文参考资料:我国环境保护之大众参加法律问题分析

ID:26304065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6

环境法论文参考资料:我国环境保护之大众参加法律问题分析_第1页
环境法论文参考资料:我国环境保护之大众参加法律问题分析_第2页
环境法论文参考资料:我国环境保护之大众参加法律问题分析_第3页
环境法论文参考资料:我国环境保护之大众参加法律问题分析_第4页
环境法论文参考资料:我国环境保护之大众参加法律问题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法论文参考资料:我国环境保护之大众参加法律问题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环境法论文参考资料:我国环境保护之大众参加法律问题分析-->引言随着论文范文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人类对环境的态度的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对于这个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不再是畏惧、崇拜、敬畏,而是要主宰、利用、破坏它。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大生产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高速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不堪重负的环境问题:大气、河流、海洋遭到严重污染,放射性、有毒物质泛滥,环境灾难屡屡发生深感环境危机的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2、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盲目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水系中,水质完全丧失使用价值的河段已超过40%;由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及垃圾,严重污染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等。这一串串惊人的数字、一次次惨痛的事件,不得不令每一个人反思、警醒:环境问题已危机我们的生命,我们每一个都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更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当前我们解

3、决环境问题、缓解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有利于政府作出科学的环境决策,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之下,企业单位主动承担环境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是,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工作并没得到深入开展,参与程度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在

4、不断的提高,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各项制度、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文试图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发达国家在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希望对未来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与实践能有所帮助。一、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概述(一)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概念界定1.公众参与的概念要研究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概念,必须首先弄清楚公众参与的概念。不难看出,“公众参与”的概念可以从“公众”和“参与”两个概

5、念去阐释,其中,对“公众”概念的理解是阐释“公众参与”概念的核心与关键。“公众”一词首次在国际环境法中出现并被明确界定,是在1992年2月25日联合国在芬兰缔结的《跨国界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公约》(Conventionon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inATranboundaryContext,Espoo,1991)中,该条约规定“公众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自然人或法人”(oneormorenaturalorlegalpersons)。1998年欧洲经济部长会议在丹麦奥胡斯签订的《在环境问题上获得信息、公众参与决策

6、和诉诸法律的公约》(ConventiononAccesstoInformation,PublicParticipationinDecision-MakingandJusticeinEnvironmentalMatters,1998)第二条第四项规定:“公众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自然人或者法人,根据各国立法和实践还包括他们的协会、组织或者团体。”①根据这些公约、条文的规定,我们并不能对公众一词的概念实质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因此,专家、学者便从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不同角度对“公众”一词进行概念界定,也由此产生出不少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公众是指

7、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除政治家、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之外的所有普通成员组成的群体”;有的学者则认为“公众是与政府相对应的、并作为政府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对象而存在着的人群”;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公众是那些不带有任何意识形态色彩,与政治家、知识分子等相对的人民群众。导致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一词作为一个群体范畴,其概念和外延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很难对其概念做出准确的界定。但是,随着政治、社会生活的不断多样化,从非意识形态的意义上考虑,我们不得不将社会公众作为一个不确定的整体来看待,而在处理某一区域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问题上,则有必须将公众作为

8、一个确定的整体来看,甚至在法律条文开始使用“公众”这一概念。为何一个难以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的词语,会被不断使用于法律条文当中?可能除了“公众”一词之外,没有其他的词语能准确并恰当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