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01819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5
《践行课改理念 彰显数学课堂活力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践行课改理念彰显数学课堂活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教学理念的变革,那么,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新的课改理念,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呢?一、关注心理,激醒学生情感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认知行为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高昂之情绪、积极之态度、求知之兴趣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可靠保证。如果能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和学生年龄相适宜的悬念情境,让学习内容与学生心中内在的需求产生极度的“不平衡”,在心理上形成强烈的情绪落差,就能唤醒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形成饱满的学习热情和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喜欢过
2、生日吗?”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了?”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一听,都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小明只过了3个生日呢?好奇的心理随之让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起来,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教师抓住学生急切求知的心理,及时地引导探究新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串整节课的始终,学习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二、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的布鲁纳也认为:“最精湛的学习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习内
3、容,让学生适时适度的提出问题,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首先让学生测量长方体学具的长、宽、高,根据测量结果思考:“你能发现什么?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和相互研讨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学习问题:“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长方体12条棱的棱长和是多少……甚至提出了长方体体积是多少等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思考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而这正是我们所渴求的。实践证明,学习内容问题化以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放飞,对问题的不同选择,加深
4、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促进和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数学的课堂不但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精彩纷成的局面也不断涌现。学生也在带着问题去探究答案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数学学习的真谛。三、活动课堂,激起学生探究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充分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才可能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一个数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归纳整理的;才可能真正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可能真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因此,在课堂教学
5、时,应尽可能多创设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解决难题;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实现实践求知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首先让学生拿出23根小棒(两捆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自主探究“23-7”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自由拼摆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摆法:生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16根。生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3根,与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6根。生3: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在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7根
6、剩6根,最后与1捆合起来是16根。全班学生在互相评议的过程中,不但交流了多种观点,也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动态的活动,不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直观的支持,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四、弹性要求,激励了学生创新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不熟悉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对它加工后,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教习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弹性安排,就能给学生创设经历不同层次数学活动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也会使学生在体会数学学习挑战性的同时,
7、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以后,让学生拿出墨水瓶的包装盒,观察和分析以后,学生知道了这是一个由一张硬纸板折叠粘贴而成的正方体纸盒。并同时告诉学生:我们学校的校办工厂想生产这种纸盒,你们能帮他们设计一种简便易操作的平面纸样吗?面对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马上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活动,经过学习小组不断的交流、争论、验证,最后每个小组都拿出了他们认为最好的设计,全班共设计出了11种方案。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明确的目标,弹性的内容,造就了学生不同的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