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校企文化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校企文化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摘要]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代写论文将直接到各个企业就业,为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笔者认为应该在学校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在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断促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将学生塑造成职业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关键词]校企文化融合高素质技能人才技校教学企业文化 高级技工学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目前技工学校教育中正在开展“产教结合”、“订单教育”,与企业零距离、无逢对接
2、,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教学重心转向技术操作,有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趋势。学生就业、实习企业反馈的信息也反映出学生职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出现学生因不能服从管理等原因被辞退或跳槽的现象,这与重视企业文化的社会氛围不相符。如何将学生塑造成具有业务技能熟练、精通岗位专业知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自我开发等现代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是摆在技工学校面前的课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高级技工学校应该在学校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实
3、现知识、技能、素质三者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一、创新德育教育,培养正确职业观 职业观是学生对各种职业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是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一种内心尺度,支配着他们的择业心态和择业行为。每个学生因价值观各不相同,其职业观也各不相同,它会随着学生自身状况和校园环境的熏陶影响发生相应的改变。高级技工学校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以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和
4、谐的校园文化熏陶下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观。新生在入学之初,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专业选择具有较大盲目性,学校应在此时开展专业教育,聘请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对各专业工种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进行系统讲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穿插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到企业参观、与劳模座谈、往届校友访谈、参加企业招聘会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熟知度,激发他们爱专业、学专业的热情。在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中宣传务实的就业理念,引导学生科学定位、合理就业。 物理学家范守善说一个学
5、校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个学生进入学校学到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一种熏陶,被浸泡成一种人才。技工学校在学生职业观培养过程中,要紧紧依靠校园文化这个大环境,加强德育建设,引进优秀企业文化,生产实习进行企业化管理,使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践证明,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学生们能更理智地确立自己的职业观、锻炼健康的身体、掌握丰富的学识和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为毕业时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创新精神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希望技校毕业
6、生具备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但据统计,目前技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创业形势不容乐观。因而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需重视引进创业教育,构建浓厚的创业、创新文化氛围,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培育创业者环境,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技师班可建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把想法变成现实,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实施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再如学校开辟创业街,让物流专业学生
7、租赁开办各色商店,进货、销售、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由学生承担,按照真实企业的环境进行自主经营,为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创业能力。建立象海尔、海信等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定期到企业见习,在创业实践和各类创新教育活动中增长才干、提高职业素质。 三、创新实习管理,营造企业环境 技工学校的教学大部分时间是在实习车间进行的,学校要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管理、教学活动中营造企业管理氛围,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要求进行现场管理。例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在引进企业产品同
8、时借鉴企业的“6S”管理,让学生在实习中按照实际工作要求进行实习,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实习中采用企业的看板管理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流程;将实习产品的检验改为企业的评定标准,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多层次的产教结合,实现与企业的接轨,学生在企业环境中会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逐步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将来就业迅速适用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