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265774
大小:1.48 MB
页数:31页
时间:2018-11-25
《水调歌头优秀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给标出的字注音:宫阙()琼楼()绮户()婵娟()不胜寒()丙辰()quèqióngqǐchánjuānshēngbǐngchén二、解释下列词语:把:朱阁:不胜寒:绮户:无眠:何似:婵娟:持。朱红的楼阁。禁不住。雕花的窗户。难以成眠的人,这里指作者。哪里象是。月宫里的嫦娥,这里指明月。预习检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2、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quèqǐShèng(旧读shēng)chánmiánzhuǎn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2、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
3、诗的形式流传至今。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词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走进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
4、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很大。作者简介: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朗读训练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5、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方法,为下阕划分节奏,并找出韵脚,然后试着小声地读一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小序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写作背景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
6、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被贬谪到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把酒:端起酒杯。宫阙:宫殿。归去:回到天上。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不胜:经不住。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何似:哪比得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不应:不该。何事:为什么。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千里:相隔千里的人。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词的大意2、思考以下问题:(1)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两者怎样联系在一起的?(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了作者怎样的
8、胸怀?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阕:下阕:望月(写景)怀人(抒情)思考讨论“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