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蕴含

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蕴含

ID:26184281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5

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蕴含_第1页
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蕴含_第2页
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蕴含_第3页
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蕴含_第4页
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蕴含_第5页
资源描述:

《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蕴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蕴含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蕴含闻一多说,庄子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分不出哪些是思想的美,哪些是文字的美,他认为庄子的思想的诗意与人生思想相融合,无法分割。美学家李泽厚明确提出庄子哲学是美学的观点。相对于重伦理的儒家,重认知的墨家,道家的庄子更偏重审美。庄子生存思想的实质是对世界和人生诗意把握,作为一种现实活动,它关注人的本质、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庄子思想的核心是审美生存,既有对异化世界的抗拒和否定,也有以乌托邦理想救赎心灵的功能。  一、生命与道合一的关系体现美的精神境  庄子对道多加以赞颂。夫道,覆载万

2、物者也。(《天地》)在他的思想中,道是万物和自由精神的统一抽象出来的最高境界,即道在客观世界中代表自然,在主观精神世界中蕴含着无限自由之意。道,一方面是他对自然哲学认识的结果,是融入了气、万化等概念的观念或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他对人的自我认识的结果。万物的生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作为万物中重要的成分,就把人的生命和道联系在一起。  天地万物是独立自主存在的,天地万物按其自然本性生长。万物的生存生长,是自由本性的流露,天地有大美也本文由.L.收集整理就是天地之自由了。自由便是天地之美即万物万象的核心。从美学角度来说,庄子的美学

3、崇尚自然无为。他所描绘出来的宇宙万物都是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生命世界,这个世界里,无所求,到处洋溢着生命的最原始的生长动力,宇宙万物都充分展示自身的道。栎树、游鱼、蝴蝶、野马等等这些物象十分符合中国古典美学对审美对象的要求。它们不仅被赋予了庄子的性格,又因丰富而深层的寓意体现他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庄周化为蝴蝶,都说明庄子不按照现实生活本来面貌去再现生活,而是通过夸张的想象,化现实为极具审美意味的意境。  二、庄子生命哲学的积极意义体现美的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儒家入世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庄子

4、思想往往被看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隐士思想。这样客观上消解了庄子思想的价值,放大了其逃避现实的一面,忽视了其思想悲悯与批判的一面。庄子理想中的人,不是隐士,而是懂得欣赏美、追求美的人。庄子不以社会取向衡量生命的价值,而是从人格的高度去评判,是一种逸士的生存方式。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中明确提出了人的一生如果忙忙碌碌趋向衰老,灵魂也亦步亦趋,难道

5、不是太悲哀了吗?人生在世,不应该如此迷茫愚昧。其实这是一种积极反抗愚昧人生的态度。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出于最原始的对于生命自由的渴望,含有审美的价值和意义。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并不是消极悲观地抵抗现实,从某种层面说是具有解放人性的积极意义。他主张的个性自由是精神上的解放,是对现实压抑的彻底反抗,是对社会束缚人性的极力抗争。他反对社会对人的压抑、个人对社会的盲目责任,建立在他对当下社会的理解上: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此外,庄子所主张的齐物观虽能成为悲观主义不求上进的借口,但是他气同万物的思想,

6、实质上是反对人间的一切是非之争,要人们摆脱利益比较的束缚,从而进入道的境界。  三、庄子追求理想人格的途径体现美的追求方式  那么庄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是怎样的呢?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这里所谈到的真人不为出生而欢欣,不为赴死而抗拒,自由自在,对万物他都能够适宜顺合。庄子用藐姑射山神人做过形象的说明: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

7、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刻画的藐姑射山神人拥有飘逸的外貌,腾云驾雾,自由洒脱。不管是人物形象还是精神追求都给人美的印象,一种美的精神享受。  那怎样才能成为真人呢?庄子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必斋以静心(《达生》),人要体悟道,成为真人,则必须在虚静中体悟道,在虚静中体悟道就必须进入心斋和坐忘这两种状态。庄子在《人世间》通过颜回和孔子的问答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8、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从美学上看,这里讲的是审美心态与审美意境。审美感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最终达到一种超功利的理想状态。心斋就是要荡除一切杂念,耳目通明,进入美的境界。坐忘是比心斋更高层次的主体心灵精神状态。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