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总论论文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总论论文

ID:26148238

大小:63.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25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总论论文_第1页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总论论文_第2页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总论论文_第3页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总论论文_第4页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总论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总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总论论文..理论与方法继蒋大椿著文指出唯物主义史观的基本原理存在理论缺陷(《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后,《历史研究》(1)发表了吴英、庞卓恒的商榷文章《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作者认为,从前苏联传过来的“唯物史观”是在上世纪30年代为适应当时苏共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面临的任务而形成的理论模式,历史实践证实它确实有许多严重缺陷。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本身的正确性。作者从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三方面,阐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主

2、张根据新的历史实践和历史研究的新成果,重新认识唯物史观的科学真理,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王也扬就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史观、人们创造历史与人民创造历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强调应将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研究,既要弄清经典作家的原著原意,又要客观看待某一理论观点产生、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关于唯物史观流行理论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6)。尚友萍认为,学界误解了《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及有关社会形态的原意。按尚的理解,人类社会的生产发源于人同自然外界的关系与人与劳动条件的关系,所表现的所有

3、制形式是经济形态;由源于社会生产并负载着人与人关系的经济关系结构起来的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属于社会性态范畴。以前者为研究对象的是政治经济学,历史学则以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为指导,并建立在社会形态基础之上(《经济学手稿》的误读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史学理论研究2)。李根蟠认为,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依次更替的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应该坚持。不过,五种生产方式主要还是根据西欧的历史总结出来的。西欧经验有其特殊性,也包含普遍性。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公式套用,而应把它作为指南或参照,接受历史的检验,并获得修正和发展(社

4、会经济形态理论与古史分期讨论/史学理论研究4)。于沛提出《21世纪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史学史研究1),指出21世纪唯物史观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1、由于历史原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被误解或歪曲,在一些人中造成思想混乱;2、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上出现攻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国内也出现认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的错误倾向;3、国外历史理论思潮大量涌入中国;4、唯物史观本身需要不断丰富自己。吴恩远、耿天勤主张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发展历史科学(见史学史研究1)。瞿林东肯定20世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

5、传入是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唯物史观要求研究整体的历史;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因而有规律可循;要求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提出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推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的发展/史学史研究1)。黄敏兰回溯《20世纪中国史学界对历史性质的理论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介绍了学界对历史学性质的三种认识:历史学是科学;历史学是艺术或其他东西;历史学兼有上述二者的性质。雷戈探讨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认为“历史即现实”,历史存在于现实,并对于现实而言是匿名的存在。主张通过现

6、实去发现历史、确认历史、回到历史(历史与现实/史学月刊3)。姜桂石《浅论史学活动中的价值判断》(史学理论研究1)强调史学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判断不可避免,但受客观世界的约束。因此,研究者应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与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结合起来,把握好客观历史与价值判断之间的关系。肖建新《论文献史料的性质》(史学集刊1),认为文献史料实质是人类的精神产品,被赋予了认识主体的理念,其记载的历史内容具有重构的性质,是历史本体与认识主体之间的中介客体。近几十年来,西方中国经济史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经历了一场革命。其中重要的一点即是破除“西方中心论

7、”,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美国学者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彭慕兰的《大歧变》(另译大分流、大分岔)等,都体现了这一理念,颇受中国学者的关注。陈君静《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史学月刊3),认为柯文在传统中探求历史发展的动力,突破了西方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传统与现代对立的观念;但柯未能科学地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过分强调内部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中国中心观”内在理路的紧张。张国刚、吴莉苇评论弗兰克的《白银资本》,指出《白银资本》的论证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全球视野”的提法流于空疏。主张在引进西方理

8、论方法时,要注意中西学术思维的差异,对所引理论的实际研究效果作出可靠的分析(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从《白银资本》谈几点看待西方理论架构的意见/史学月刊1)。秦晖认为,《白银资本》所体现的是一种“非进步的全球整体史观”,其回避东西文化差异和制度差异,既与“文化类型史观”相对立,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