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131992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4
《减少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教学初探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减少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教学初探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初中阶段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初中生对数学的一些基本关系、公式和概念已经了解、掌握,并能熟练应用。但由于学生间学习能力的高低,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出现了很明显的差异。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对数学产生厌烦的情绪,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成绩逐渐退步,跟不上正常的课堂教学。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上畅通无阻,对他是一种激励,兴趣越来越浓,形成良性循环,成绩好坏也可想而知。这就产生了“两极分化”现象。这是个问题,值得研究摸索。那么,如何减少或弱化“两极
2、分化”呢?当然,弱化“两极分化”是要“后进”赶“先进”,而不是“先进”靠“后进”,即如何让学习困难学生不再“困难”。根据我的经验和思考,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1.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想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和行为习惯等。学生在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并不大。因此,“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长期形成的不良学习行为习惯,造成学习上注意力
3、不集中,不能及时掌握和巩固数学基础知识;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还会影响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培养,记忆力不强,想象力不够丰富,形成胆怯、怠惰的个性,最后影响了学习能力尤其是综合分析能力的发挥。2.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的教学策略实施针对上述原因,我根据学生固有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基础,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科的美学,采取强化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用自控自主评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以缩小“两极分化”。2.1感知数学美学,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仅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而不喜欢学习数学,学习也就停滞不前。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应将数学学科的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如教学媒体(模型、电教化、图片等),生活体验和实践等,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感知数学的魅力,激发兴趣,从而喜欢数学,以学习数学为乐。2.2强化心理暗示,激赏尝试成功。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为了尊重、了解学生,教师可以尝试为每一名学生建一张档案卡,记录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
5、程度、学生的学习目标、个性特点、最喜欢的人和事、学习能力进步程度等,并注意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信赖教师、亲近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好学生”容易和教师亲近,而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与教师情感融洽,就需要作适当的心理暗示,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各种态度、表情及行为方式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上课时教师走下讲台,经常站在学习困难生身边,这样的肢体语言可以给学生“教师是平易近人的、是朋友”的心理暗示。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情感融洽了,信息交流就会通畅,课堂气氛就会活跃,也就能取
6、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中生对图形特感兴趣。而数学这门课正好是研究数和图形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请学习困难生到黑板上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或变化图形,并可引导性的提问:“哪位同学能帮助完成这个图形?”学生上来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结合已知条件画出所需的图形。如果学生画错,教师也可及时指出。教师这样的行为给予学生的是一种“老师和我一起合作画出图形,老师会随时帮助我”的暗示,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在学生身到心到的参与下顺利完成教学环节,而且能吸引下面的学生的注意力,节约
7、时间,提高效率,教学活动自然流畅。同时,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明显提高,教和学融合在一起,避免了灌输式教学的呆板和乏味,此长彼消,效果当然截然不同。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称赞学习困难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注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经常在学生面前表达对学生的喜欢。教师长期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积极、肯定、正面的鼓励性暗示,使学习困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良好自我认知,重树自信、自尊;教师要教会学习困难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给自己一个微笑、经常肯定自己、设计鼓励自己的常用语等。经常重复,保持乐观的态度,坚定信心,
8、调整良好的情绪。那么,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显著提高。2.3引导自觉学习,自控自主评价。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学习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教师的感情也更加融洽后,教师就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则从“带着教材走向教室”向“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转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活情景、生活常识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