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

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

ID:26118416

大小:5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4

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_第1页
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_第2页
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_第3页
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_第4页
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_第5页
资源描述:

《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2005年5月31日,91岁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向世人承认,自己就是当年水门事件中的“深喉”。一时间,“深喉”成了各大媒体报道的热点。7月,美国又发生“特工门”事件。最高法院要求《纽约时报》记者米勒和《时代》杂志记者库珀说出是谁向他们透露了美国驻尼日利亚大使的夫人是特工的消息。米勒遵循对消息来源保密的承诺,拒绝配合,以蔑视法庭罪被判刑;在当事人暗示可以说出的背景下,库珀指出是布什总统的高级政治顾问卡尔·罗夫,于是引起美国政界的大哗。在这里,我们抛开对费尔特、罗夫或库珀行为的价值判断,讨论记者行使隐匿权与新闻真实、审判公正的关系,以及匿名消息来源

2、的使用等问题。消息来源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提供者,一般有公开和匿名之分。某些消息来源倘若被公开身份,他们会面临各种社会压力甚至生命危险。隐匿权主要是指媒体及其工作人员为消息来源保密的权利,即未经消息来源同意,有责任替消息来源保密,不能把消息来源透露给第三人。新闻业界主张拥有该项特权的理由是:(1)公民享有表现自由的权利。“普通市民不掌握传播媒体,他们如果希望对社会传达信息,必须向拥有新闻媒体的第三者提供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发表,其形式是新闻媒体将他们提供的信息加工整理后发表,新闻报道既是新闻机构的表现行为,也是信息提供者间接的表现行为。”[1]而表现自由之中,包含匿名的言论自由,所以对消

3、息来源的保护,是一种对表现自由的保护。(2)媒体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提供信息源才能生存和发展,若媒体不能为消息来源保密,公众因惧怕被媒体出卖而远离媒体,公众知情权也会大打折扣,新闻这个行业的存在都会成问题。因而,世界多数国家的新闻业界都将隐匿权列为新闻职业道德内容,有的国家列为新闻法的内容。当然,新闻业界也得保证,为报道而收集的信息除了用于报道之外不能他用。反对新闻业界拥有该项特权的理由也不少,主要集中在隐匿权与新闻真实、隐匿权与公正审判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两个问题上。隐匿权与新闻真实的冲突新闻真实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追求真实是一项重要的新闻职业规范。联合国新闻自由小组委员会经过5次讨论

4、制定的《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在第一条就规定:“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事实,也不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2]美国编辑人协会制定的《报业信条》也规定:“报纸为争取读者的信任,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力求正确。凡为报纸力所能及,而未能作完全与正确值报道者,这种报纸,却是不可宽恕。”[3]其他国家的新闻职业规范也都要求新闻报道要做到真实可信。而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消息来源的透明化无疑是重要保障之一。霍夫兰在20世纪50年代对信源与可信性效果作了实证研究,其得出的结论是信源与可信性呈正相关,即信

5、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由于公众对于匿名信源的可信度无从考察,其说服效果便可能存在问题。一篇报道如果充满了“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和“一位了解的公司高层说”这类的匿名消息源,受众有可能怀疑该篇报道所陈述的事实。但是,在任何时候都做到消息来源的完全透明,这是不可能的。西方媒体对匿名信源的使用较为普遍,他们担心倘若不为消息源匿名将失去重大新闻,这将损害公众的知情权。曾在20世纪70年代担任《纽约时报》总编的罗森索说:“我们深知,如我们禁止对新闻来源予以保密,必然会使读者失去很多重大的新闻,但是隐名也非最好的方法,这样会使读者怀疑新闻的可信性

6、。”[4]这段话清晰地表达了匿名消息源使媒体面临着新闻真实与知情权的两难境地。匿名消息源在使用上给媒体带来了“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媒体揭露事实真相,满足公众知情需要,同时还提升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比如《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就体现了匿名消息源的正效应,如下图:水门事件中,匿名消息源的正确使用提升了媒体影响力另一方面,匿名消息源有可能造成新闻失实,不仅使单个媒体的公信力受损,而且使整个新闻行业的信誉蒙羞。《纽约时报》的“布莱尔造假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3年5月11日,《纽约时报》刊出长文,揭露了该报27岁的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在36篇文章中存在“剽窃和造假”现

7、象,其中,使用匿名消息源是其造假的主要手段之一。该报执行主编豪厄尔·雷恩斯和常务主编杰拉尔德·博伊德因为此事而被迫辞职。此后,《纽约时报》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对招聘人员、使用匿名消息源、使用自由撰稿人以及电头和署名规定等编务方针进行审查。[5]要解决匿名消息源带来的两难问题,西方媒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是,尽量减少关于匿名消息源的无奈选择。他们的做法主要是:(1)在一定范围内对消息来源作适当描述。比如,他属于什么阶层,什么职业,身体特征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