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

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

ID:26096988

大小:79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4

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_第1页
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_第2页
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_第3页
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_第4页
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课题组组长:兰乔副组长:巫瑞驰课题组成员:王齐鑫赵群山林哲雨指导老师:俞小伟引言:摘要:中国是自行车王国,自行车是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自行车虽然简单,但其中蕴涵了许多物理原理。我组成员对此很感兴趣,经过对自行车基本结构的了解之后,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刹车中的物理原理;2.上坡时不同行进路线与费力状况的关系;3.变速齿轮中的物理原理。关键词:自行车物理原理结构刹车行进路线变速一、自行车的历史自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

2、克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这辆最早的自行车是木制的,其结构比较简单,既没有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骑车人靠双脚用力蹬地前行,改变方面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即使这样,当西夫拉克骑着这辆自行车到公园兜风时,在场的人也都颇为惊异和赞叹。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在法国巴黎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这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在20世纪,亚洲的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现在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老百姓拥有5亿多辆自行车。年出口达到2000万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是一

3、个自行车的王国。每天清晨和落日时分,滚滚车流在中国的城市中碾动,这是最为壮观的一道风景,这是一条现代中国流动的长城。二、自行车的基本结构自行车结构虽不复杂,但是每一部分的设计都有着丰富的物理原理。要研究自行车,首先要研究的便是自行车的基本结构。下面,我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了解下自行车的基本结构。自行车的整体结构自行车的前端自行车的坐垫自行车的前轮自行车的后轮自行车的牙盘自行车中部的三角支架以上这些结构当中的物理原理不计其数,在这里我们举了以下三个例子:1、自行车的车座为何设计成马鞍型?答:因为这样可以

4、增大人与车座的接触面积,减小车座对人的压强,人骑车时感到舒服,骑车不易感到疲劳。2、车坐下的弹簧有什么作用?答:弹簧可以起到减震作用。3、自行车的手把、脚踏板、轮胎等处,为什么会做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答:这些凹凸不平的花纹可以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具体介绍参见实验视频①)一、刹车中的物理原理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要用到刹车。刹车时,刹皮与车圈间的摩擦力,会阻碍后轮的转动。手的压力越大,刹皮对车圈的压力就越大,产生的摩擦力也就越大,后轮就转动的越慢。如果完全刹死,这时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

5、擦就变为滑动摩擦力(原来为滚动摩擦,方向向前),方向向后,阻碍了自行车的运动,因此就停下来了。前剎片是利用摩擦力使车轮减速,同时在接地点产生向后的摩擦力来使车体减速。以前轮夹式剎车和传统后轮轴心的盘式剎车来比较,对同样大小的剎车压力而言,前者因力臂较长,会比后者有较大的力矩,效果较佳。我们的实验过程如下:首先,我们选取了一块水平路面,并在地上画一根线作为记号。实验时我们让自行车在通过这根线时开始刹车。通过测量自行车的刹车痕迹来判断不同情况下的刹车状况。①第一组我们模拟的是不按刹车的情景。实验中,我们可以

6、看到实验者骑自行车经过这根线时没有按下刹车,由于自行车具有初速度,所以会因为惯性继续向前运动。此时,自行车又受到地面滚动摩擦力的影响,在行驶了一段距离后,速度逐渐减慢,直至停止。②第二组我们模拟的是按前刹车的情景。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者骑自行车经过这根线时按下前刹车,由于前轮为从动轮,两轮会同时被卡住。此时,两轮受到的摩擦力由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在很短的时间内停下来。③第三组我们模拟的是按后刹车的情景。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者骑自行车经过这根线时按下后刹车,由于后轮为驱动轮,所以只有后轮会被卡住

7、。此时,后轮受到滑动摩擦力,而前轮受到滚动摩擦力,自行车仍能在很短时间内停下来。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若遇到紧急情况,一般情况下要先捏紧后刹车,然后再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人由于惯性而向前飞出去.否则后轮会跳起来。这就提醒我们在下坡或高速行驶时,切记不能单独用自行车的前闸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具体实验内容参见实验视频②)四、上坡时不同行进路线与费力状况的关系当我们骑自行车上坡时,我们总希望尽量省力一些。根据功的原理:省力必定费距离。因此对于这个问题,

8、我们小组成员猜想不同的行进路线可能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究这其中的物理原理,我们的实验过程如下:①第一次我们模拟的是沿直线上坡的情景。②第二次我们模拟的是沿S形路线上坡的情景。相比之下,第二次实验时的行进路程较第一次长,但是实验者可以明显感到第二次实验时比较轻松。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根据功的原理,不管行进路线如何,爬上坡顶升高的高度时一样的,但走S行路线所走的路线比较长些,相当于把斜面的长度拉长了,在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