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069914
大小:5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24
《诗国旧版图 学苑新篇章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诗国旧版图学苑新篇章 按说毛翰兄的新著在我崇敬的孙绍振老师做过序--正在进入人文学者最高精神境界的七十有二的孙老师神采飞扬、才华横溢、鞭辟入里、高屋建瓴--其实用不着我再来饶舌。但除了盛情难却,再就是我曾写过毛翰三论(分别刊发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安徽理工大学学报》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古人云"知人论世",多少也有点责无旁贷的味道在。 按我们传统的学人家法,如所周知是"照着讲、接着讲、自己讲"三步骤,既然孙老师点明毛翰的此著乃"跨文化研究的扛鼎之作",我就照着孙老师的"跨文化研究"话题接着讲。"跨文化研究"当然如孙老师所指出的"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大转变的世纪,
2、也是中国文化大转变的世纪,也是世界文化大交汇的世纪"的结果,而"交流"与"对话"显然是其最根本的学术冲动,同时这种学术冲动又必然带来"打通"的学术倾向,然而,这个"通"早已不是仅仅古今"打通"而且是中西"打通",也即人们喜欢说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意思,事实上谈何容易啊?我们常常把懂多少门外语作为衡量中西之通的根据,就多少有点不得要领,根本原因即在于你的学术成果并没有在你所懂得的那几门外语的国家获得交流和评价,也就根本无法知晓你究竟是"通"还是"不通"。也不管是"通"还是"不通",这多年我们的比较文学、比较史学以及其它科际整合之类还特别兴盛,记得杨绛女士说过钱钟书老先生曾经要
3、对那些似"通"不"通"的比较文学者们"掏出手枪来"。但不管怎样,从文学学科来说,比较文学正在热闹,跨文化研究正在成为前沿课题。按照陈燕谷先生的归纳,比较文学在世界历史上有过这么几个阶段:影响研究(如"莎士比亚在德国"、"歌德在法国"等)、平行研究(如"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之类)、后殖民批评研究(如"鲁迅与被表述的国民性批判"等)三阶段。陈燕谷建议进入"新帝国治下的比较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第四阶段。而我更愿意认同周宁博士对"第三"或"第四"阶段的修正,他以为"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关注的是不同文化间关系中的陷害与屈辱、冲突与危险的一面,却没有提供一种交往理性、对话精神的可能性方向",
4、因此周宁提出"间性研究",他以为"后殖民主义批评"模式只是从"平行研究"到"间性研究"的转型的过渡形式。窃以为其不仅特具理论眼光而且抓住了"比较"的关键。说白了,如果不是为了"交流"又何必"比较",如果我们始终缺乏"对话"的资格和精神,"比较"又有何意义? 其实也如孙老师所言,跨文化研究之所以重要或者成为理论前沿,实在跟日渐汹涌的全球化浪潮有关。而首当其冲的问题,其实也便是周宁所指出的"主体间性"问题,也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主体如何交流和对话的问题。在这个大前提下,首先需要追问的当然还是"主体性中国"的问题,或者换句话问:何为中国的文化主体?而这也才是孙老师所说的"毛
5、翰显示出真正的学术勇气。他并没有仓促拿出惊世骇俗的断言,而是系统地积累/疏理学术资源。做这样的工作,其繁琐,其艰辛,往往不为外人所知,但是,其学术功力和毅力却不可小觑"的深刻用意所在。道理非常简单,全球化程度越高本土化的强调就变得越重要,因为无论是全球化论者还是反全球化论者,不可忽视的仍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全球化"或者"复数全球化"的强烈诉求。而作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解决的便是,我们如何重新确立我们自身的文化认同? 而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讲,一是本真性,二是多向他者的意象关联性--也即在他者"镜像"中解构和建构自身,也即重新建构主体性中国形象的过程。后者太复杂跟毛翰新著也没
6、关系暂且不论,跟毛翰新著有关系的前者也极难。从本真性的角度讲,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陈平原曾经说道:"所谓'礼',并非只是仪式,很大程度是一种心情。辜鸿铭认为,'礼'应该译为'Art',而不是'Rite';周作人对此大为赞赏,称这就是'生活的艺术',不仅仅在于调和禁欲与纵欲,达成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还包括控制理智与情感、调节社会与个人,兼及庄严与轻松等,确实是一门艺术。"(《大学何为》,p133页)"礼"是一种心情,是一门艺术的说法,跟孙老师的"'按美的规律'塑造民族审美心态历史"以及"理想人格建构"的说法实则一脉相承。换成我自己的表达则是"本真性"认同,因为你一旦拥有了这种心
7、情或者"艺术",便应该会极自然地被认同为"中国人"。但,我们现在若想再做一个这样的"中国人",又实属不易。 以毛翰的《朝鲜越南日本琉球汉诗概览》为例,其实我在"毛翰论之三"已有过一些基本批评,我曾指出:泱泱中华,曾几何时,哪里仅仅是个诗国,它更是个威加海内外的大帝国。不用说越南、朝鲜、琉球诸藩国,即便是日本(也曾称藩纳贡),哪里仅仅是复制华夏诗国的传统,而是从文字、礼仪、典章、制度一一如法炮制。如"历史上的朝鲜对中华民族文化极为推崇,甚至以'小中华'自称。高丽太祖王建临终《训要》云:'惟我东方,旧慕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