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

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

ID:26042119

大小:69.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24

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_第1页
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_第2页
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_第3页
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_第4页
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内容提要】“审美”是以人不同于动物,他降生到世界上是未完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包括美的陶冶,使人摆脱单纯受欲望的支配,以求感性与理性统一这一认识为前提的。它对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站在审美主义的立场,认为目前学界所提倡的文化研究力求消解文艺的审美属性,一味俯就人的感官、欲望,只有进一步助长当今社会人的物欲化的倾向;因此把它看作文艺理论研究的“当代形态”不仅是一种认知的错觉和思想的误导,而且也与文艺理论的品格相悖。【关键词】文化主义、审美主义、人的生存、理论的品格一近2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

2、生活和文艺实践的急骤变化,文艺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格局。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艺理论研究领域主要是反映论(审美反映论)与主体论的论争;上世纪90年代前期是社会学批评与形式主义批评的分歧;那么到了90年代后期,则逐渐演变为“审美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对立,而且这种对立在今天则更趋鲜明。我这里所说的“文化主义”,是指近年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在我国出现的一股消解文艺的审美属性,把它混同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并企图以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来抵制审美文化的一种文艺观念。因为文化批评或文化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之后,不但国内学者的理解一直非常含混,似乎至今还没有人对它

3、作出过明确的界定,即使在西方,它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不仅有不同的派别,而且其前后的意义也在不断地演变。从立场上来说,虽然都是以大众文化为对象,但一般说,法兰克福学派多持批判的态度,把它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民大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和操纵的手段;而伯明翰学派则对之多持肯定的态度,把它看作是对资本主义霸权主义的一种反抗(所以其研究一般都聚焦于阶级、性别、种族、民族、国籍等问题),稍后在美国兴起的“新历史主义”(亦称“文化诗学”)基本上也沿袭这条路子。从时间上来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它们的理论一般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而在8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消费主义理论的盛行,文化研

4、究也开始走向与消费主义合流,“普遍存在着一种瓦解,甚至完全忽略了经济、历史及政治研究的趋势,而主张建立在大众产品基础之上的消费及产生快感”(1),使之完全混同于消费文化。而我国当今被有些中青年学者炒得火热的“文化研究”,其对象主要也在于消费文化。这种理论在我国的流传除了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反映当今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利益驱使以及数码时代媒介的变革所造成的文艺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的巨大变化之外,更是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分不开的。后现代主义的文艺观集中地体现在上世纪60年代费得勒提出的“跨越边界,填平鸿沟”,促进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联姻这一口号上,它的性质就是企图以大众文化、消

5、费文化来取代审美文化。如有些学人认为:“在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美容、健身、电视连续剧、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和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界限”(2),艺术与生活的距

6、离感也就消失了,因此,文艺研究也应该转向文化研究。这种文化研究的理论近几年在我国也被炒得颇有声势,并被有些学人断言为“当代形态的文学研究”(3)。对于这一说法,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这里涉及到对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性质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和审美文化关系理解的问题。有些学者把两者看作只是一种“俗”与“雅”的关系,这就模糊了消费文化的特殊身份和性质。我对此并不完全赞同。因为我认为消费文化虽然以通俗文化的形式出现,但它作为后工业社会出现的一种资本主义商业文化是与传统的通俗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表现为:一、接受主体不同,通俗文化的接受主体一般是广大群众;而消费文化的接受主体按照费瑟斯

7、通的分析是一些“引领时尚的中产阶级”(4),在国内也有些学人认为,近些年来,“中等收入者开始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以“新大众”的面目出现在我国当今社会,“他们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要求已经成为文化的中心,他们的趣味和要求……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文化选择”,“所谓‘大众’已经不是传统的‘现代性’的概念中的东西,而是以中等收入者为中心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是一个概念”(5)。可见,所谓“大众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为“新富人”们所把持和享受的“新富人文化”。二、通俗文化虽然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