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厂事故案例选编

化工厂事故案例选编

ID:26039602

大小:4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4

化工厂事故案例选编_第1页
化工厂事故案例选编_第2页
化工厂事故案例选编_第3页
化工厂事故案例选编_第4页
化工厂事故案例选编_第5页
资源描述:

《化工厂事故案例选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6·27”北京东方化工厂罐区特大火灾事故1997年6月27日晚21时26分许,北京东方化工厂罐区发生了特大火灾和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伤37人,20余座1000~10000m3装有多种化工物料的球罐被毁,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余元人民币。这是一起国内外罕见的特大事故,在国内外造成很大的影响。尽管这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原因是卸轻柴油时作业人员错开错关阀门,使轻柴油进入了满载的石脑油罐,致使石脑油大量“冒顶”溢出,遇到火源发生了爆炸和燃烧。这惨重的损失,血的教训,每一位高危险行业从业人员都应牢牢记取!

2、【事故经过】1997年6月27日21时05分左右,在罐区当班的职工闻到泄漏物料异味。21时10分左右,操作室仪表盘有可燃气体报警信号显示。泄漏物料形成的可燃气体迅速扩散。21时15分左右,油品罐区工段操作员张×和调度员郑×去检查泄漏源。21时26分左右,可燃物遇火源发生燃烧爆炸,其中泵房爆炸破坏最大。石脑油A罐区易燃液体发生燃烧。爆炸对周围环境产生冲击和震动破坏,造成新的可燃物泄漏并被引燃,火势迅速扩散,乙烯B罐因被烧烤出现塑性变形开裂,21时42分左右,罐中液相乙烯突沸爆炸。此次爆炸的破坏强度更大,被爆炸

3、驱动的可燃物在空中形成火球和“火雨”向四周抛撒;乙烯B罐炸成7块,向四处飞散,打坏管网引起新的火源,与乙烯B罐相邻的A罐被爆炸冲击波向西推倒,罐底部的管线断开,大量液态乙烯从管口喷出后遇火燃烧。爆炸冲击波还对其它管网、建筑物、铁道上油罐车等产生破坏作用,大大增加了可燃物的泄漏,火势严重扩散,大火至1997年6月30日4时55分熄灭。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属北京遥测地震台网宝坻地震台记录到两次地震。第一次发生的时间范围为21时26分38.4秒至28分27.49秒,第二次发生的时间范围为21时40分57.8

4、秒至42分47.8 秒。【事故原因分析】1.事故现场阀门开关状况勘察表明,6月27日20时接班后卸轻柴油操作时阀门处于错开错关状况,造成错误卸油流程。 ①事故现场勘察及残骸分析证明:万米罐区的卸油管线共有9个直径为500 mm的气动带手动阀门,阀门开关状态为:石脑油的B#,C#,D#罐分阀和轻柴油A#罐的分阀处于关闭状态;石脑油A# 罐分阀、轻柴油B#罐分阀处于开启状态;石脑油总阀处于开启状态,轻柴油总阀处于关闭状态,泵房卸油总阀处于半开启状态。②石脑油和轻柴油共用一条卸油总管,由于轻柴油总阀关闭,不能向轻

5、柴油B#罐卸油;又由于石脑油总阀和石脑油A#罐分阀均处于开启状态,所卸轻柴油只能进入石脑油A#罐中。2.处于满载的石脑油A#罐,被卸入大量轻柴油后,发生“冒顶”,溢出的石脑油是引发燃烧和爆炸的物料。①轻柴油装卸前,石脑油A#罐的液面高度为13. 725 m,已达到额定液位高度(13. 775 m)的99. 64%。②轻柴油向石脑油A#罐错卸,可以很快“冒顶”。③石脑油蒸气密度略高于空气,气体沿地面扩散,遇到火源便发生爆炸或爆燃,同时未气化的石脑油起火燃烧。因此,“6·27”事故的模式是:石脑油A罐“满装外溢

6、”蒸发,造成大面积的石脑油气的爆炸(石脑油气浓度在爆炸范围即1.2%~6.0%内)、爆燃、燃烧(浓度超过爆炸范围,即浓度大于6.0%),最后引起乙烯B罐的“爆沸”(即爆炸)。【事故教训】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对于像东方化工厂这样一类高危险性企业,必须建立起科学而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科学而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一般应包括:安全法规、安全标准、安全设施和安全文化等。虽然“6·27”9特大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操作失误,但根本原因却是企业在安全管理体系上存在严重疏漏。首先是安全教育不够,从业人员

7、的安全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与责任心不强,导致出现不应有的操作失误。其次是安全设施上存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设备的设计上没有防止误操作的技术措施,是出现误操作的潜在因素;二是在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下,缺乏及时发现与信息反馈的技术设施。第三是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监控、检查机制不力,对企业内各个关键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安全监控与检查。从6月27日20时开始卸轻柴油到21时42分发生大爆炸,历时1小时40分,在这期间,只要能切断“多米诺骨牌”事故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有效地制止这次事故的发生。遗憾的是,由于该企业在

8、安全管理体系上的不健全,酿成了此次悲剧的发生。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所有企业都应当从此次悲剧中吸取有益的教训,改善和加强安全管理体系。9十建公司“7·3”触电死亡事故【事故经过】2003年7月3日上午8时30分,川维工程项目部仪表调校班陈红生、齐国栋(死者,男,28岁)、王锡娟及川维厂检修车间职工李某,在3万吨/年乙炔装置压缩机厂房一层,对乙炔装置AC鼓风机2C510温度开关(TSHH41A,额定电压220伏、量程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