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庄子的“言意观”及其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论析庄子的“言意观”及其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ID:26036610

大小:5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4

论析庄子的“言意观”及其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_第1页
论析庄子的“言意观”及其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_第2页
论析庄子的“言意观”及其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_第3页
论析庄子的“言意观”及其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_第4页
论析庄子的“言意观”及其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析庄子的“言意观”及其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析庄子的“言意观”及其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庄子;言义观;传统美学思想  论文摘要:庄子“言义观”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得意忘言”,庄子追求的理想之境是“无言”。庄子的这种“言义观”使得中国的传统艺术富于简淡、空灵以及深刻的暗示性。庄子关于言愈关系的思想于老子,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照老子的思想,道是无法言说的。为何?《道德经》二十五章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因为道是浑成之物,是“一”,对道的言说实

2、则是对道的一种肢解,是对道“自性”的一种遮蔽,故曰不可道。叶维廉先生在《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中指出:“但理想的道家诗人,应该是无言的,既肯定了无语界,自然就勾销了表达的可能,这一点老庄是完全明白的。道不可道,但他们不得不用‘道’字言之。当老子将这个矛盾摆在了庄子面前时,庄子作出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回答。在他的《外物》篇中,答案清清楚楚:“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愈,得愈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在这段文字中,“言”仅仅作为捕获“意”之工具或手段而存在,而一旦人们领会了其中的深愈,“言”

3、的作用也就到此为止,可以被抛弃不顾了。在这里我们可真切地感到庄子对“言”的无奈和深刻的不信任。“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一悖论似的自白表明了庄子在“言义观”上的深刻矛盾:一方面必须“忘言”,也既陶渊明在其《饮酒》中所言的那种“此中有真愈,欲辨已忘言”的境界,在这里人与自然.,与宇宙达到一种高度的融合,可以说是一种心心相印,人与自然、与宇宙的交流是无须借助语言这一媒介物的,就像热恋中的恋人仅凭眼睛的交流就能获知对方心底深处的秘密,而用庄子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的大境界、大自由,而这种大自由是语言所无

4、法表达的。可以说庄子对语言的局限是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的;但另一方面,庄子又不得不“言”,按照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观点,人是符号化的动物,人的言说与指称行为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卡西尔指出:“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动物具有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慈,而只有人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基于此,庄子虽然贵愈轻言,认为“言者,风波也。”(引自庄子《人间世)),甚至认为言根本不能达意(庄子《天道》篇中轮扁对圣贤之书的批判即可看出。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语之所贵者愈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的思想),但庄子又不能从

5、根本上消灭“言”,如果消灭了“言”,则不仅庄子“无言”的思想我们无法获知,并且人类将重新坠人与动物一样混沌无知的境地,虽然老庄思想中有“绝圣弃知”的表达,有“小国寡民”的理想,但是毕竟不能放弃语言,放弃这种人之高于其他动物的“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惫”。因此之故,庄子将自己推到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又要达到“忘言”的高远境界,又必须通过“言说”,要解决这二者间的深刻矛盾,则只能采取一种折中的方法,即少言。或者更准确的表达是,言是为了不言。在这里,为了把这一点讲得更为透彻,我要引用冯友兰先生的一段话:“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庄子》

6、中谈到两位圣人相间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②在这段文字中,冯友兰先生不仅精确阐发了道家“言愈观”的核心思想,即“不言之言”,而且指出了这种“不言之言”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影响,即富于暗示,简淡,空灵,追求神韵,构成了一切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理想。事实上,庄子自己的作品都是充满了丰富的暗示性的,庄子“汪洋态肆”的文章并不以严格的

7、逻辑论证取胜,相反,庄子是用充满暗示性的寓言故事来隐喻自己的思想。“隐喻”作为一种有限之于无限的表达,使其承载的内容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从而使表达自身拥有了极大的可能性。这也正是冯友兰先生所指出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徽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庄子的徽文虽然形式上是散文体,但其思想的表达却是诗的,富于深刻的暗示性的。试举(应帝王)中的“混沌之死”为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

8、沌之地,混沌待之甚普。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旧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应帝王》之篇是阐明“为政当无治”的道理的。而“混沌之死”这个窝言恰恰暗示了这个道理。“为者败之”,“无为而无不为”。然而,试想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