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018721
大小:68.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1-24
《关于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一些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一主题学,一般认为起自19世纪中叶德国格林兄弟的民间故事跨区域研究。作为一种理论方法的自觉,这当然不能算错。然而若从人类精神发展的流程来看,许多民族更早些的记载表明,主题学的意识可谓古已有之。在农耕民族类化思维支配下的中国古人,早已实践了主题题材的作品类分。而后以相关思路提出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可以说代不乏人。像选本的编写,类书的纂集,诗文用典本事的溯源等等皆是。又如讨论母题沿革增饰的过程,像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五就强调指出,蔡邕《琴操》“聂政刺韩王”故事,实为多种先前既有
2、传闻的杂揉:“似合聂政、豫让、高渐离事为一者,附会审矣。而其说亦僻。可喜,录之。”顾颉刚先生20年代初讨论孟姜女故事时,也早已摘引宋人郑樵《通典》中的一段话:“稗官之流,其理只在唇舌间,而其事亦有记载。虞舜之父,札粱之妻,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而其下又曰:东方朔三山之求,诸葛亮九曲之势,于史籍无其事,彼则肆为出入。《琴操》之所纪又其类也。顾彼亦岂欲为此诬枉之事乎?正为彼之意向如此,不得不如此,不说不足以畅其胸中也。这里所谓的“意向”即特定的创作意念与心态,其固然与时代心理有关,却往往非凭空发出,而要
3、附着于某种思维材料上,是谓主题意念的原型。原型的选择取决于创作意向,体现得好,衍发成功,离不开才力,也是因为原型中已蕴含了主题衍发孳乳的种种因子,且有些因子契合了利于殖生的民俗心理;后者规定了主题演变的虚构指向及扩散范围。孟姜女故事的研究,确立了顾颉刚在现代主题学研究领域的奠基地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较早将主题学理论复归、引进、拓展的,却是陈鹏翔教授与谢天振教授。陈鹏翔教授197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英古典诗歌里的秋天:主题学研究》即开始了意象母题和套语的探讨,1983年发表的《主题学研究与中国文学》更是将主题
4、学理论引进中国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他主编的同名论文集较为偏重与民俗、神话切近的个案性文学主题,尤其重视将西方的理论介绍进来,提供了许多启人思考的课题与思路。不过,对于主题学理论,以陈鹏翔先生为代表的港台学者,固然引进介绍之功不可泯,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憾。概括说来,主要是过于艰涩生硬,多流于照搬,而与我国民族文学实际,尤其是传统文学的范畴、材料结合不够,这一缺陷的来由,大概是过于崇奉西方的主题学理论方法,似乎我们自身民族思维土壤里鲜有类似的理论和具体实践(当然也介绍了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研究),而只有可供援西
5、就中、以西方的相关理论处理的材料似的。这一缺陷带来的影响不能不说是有某些消极性的,它尽管是外来理论方法几乎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副作用却久难消除。其一,是对一些重要概念术语混淆的状况改变不大,以致有的不得不避免使用,概念范畴因此不清,这一局面一时间竟有些积重难返。“主题”、“母题”二者易混淆便是一例。其二,由于相关的为我国读者熟悉的例证较少,不少人很难切实地领悟,更不能说是融会贯通了,于是这样一种令人意味深长的现象便应运而生,明明是接受主题学理论方法,并以之应用于实践的,也对主题学讳莫如深。似乎沾了主题学边就是生搬硬套
6、,即使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是受了主题学启发的,但若承认了这一起码的事实,研究成果似乎就不地道,不够严谨,同时也不够尊重本民族文献和传统。于是,本来就存在着较多有懈可击处的主题学就更加易于受到攻讦,以致出现了数典忘祖,明明用了主题学方法又反过来鄙视、讥诮主题学的诸公。同时,这一现象说明了在大陆学界主题学的理论与实践仍然有许多路要走,而不是如有的朋友谈到的,像目前这样一个个具体的主题母题发掘整理太絮烦了,没有尽头,该告一段落歇歇气了。事实恰相反,这正说明具体的、实证的研究还不够,将理论形态的东西同渊深积厚的中国文学之实际
7、结合还不够。毕竟我们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搞研究,我们的成果首先、主要还是以汉字体现、为中国人看的,而若是母语文学的主题史、母题史建设还未有个谱,又何谈去发展、超越国外?连自家的东西都没搞明白,又如何期图理想化地一次到位进行中外比较呢?所幸运的,毕竟还有肯于作艰苦努力、不在一时的漠视误解甚至曲解面前退缩的大陆学人,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当是谢天振教授。他的《主题学》一文,发表于1987年,是大陆学者接触、介绍主题学理论无可争议的先驱。可贵的是,该文是在多年积累的讲稿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经过了较多的深思熟虑。文章不仅较为系统地介绍
8、、阐发了主题学的产生及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定义、对象分类,尤其是较全面地将理论同大量具体事例结合起来,使得进一步的实际的“形而下”探讨具有较多的可操作性,从而为大陆立足于中国文学的主题学研究起到了指导性的奠基作用。因为这篇重要的论作,谢教授很自然地成为乐黛云先生《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主题学”一章的撰稿人。在此,他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