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010890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4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特色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特色化探究[摘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或比例的概念,更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大众化高等教育所体现出来的特色,还在于培养的人才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解决由于高校扩招扩张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把特色化解决问题矛盾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已经达到1900万人,占全国适龄青年总数(18-22周岁)的19%。按照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的理论,我国已由“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步入“大众
2、高等教育”阶段,提前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奋斗目标,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数字上的概念而已,与质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化解教育的体制性矛盾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虽然有高校教育发展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政府的政策和决策导向: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集中于90年代末期的高校合并及中央部委属高校下放、地方开始于1999年并且连续数年进行的高校大“扩招”、出台于20
3、01年取消高考年龄限制等。政府的这些决策,都是在充分考虑了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理性地做出的,并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些对于我国高校发展影响巨大的举措,在推行之前并没有进行过广泛、深入地研究和论证,而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当机立断”决定的。其中许多举措的实施,都是依靠教育行政权力“强制”推行的,并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自然发展的结果。所以,大众化潮流的形成,并非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熟或者强大的标志。特别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灵魂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及制度,也没有得到彻底的革新和“置换
4、”,高教大众化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还是以往高校中的各方面要素和条件,以“小生产方式”来办“现代教育”。另一方面,这些推动高教改革的决策及活动,有些是来自于国家高层决策人物的思想和认识,而不都是高教界各方面人土的集体觉悟和共识。因为对于高教大众化的实施方略,不但有些高校领导及教师在思想上准备不足,就是许多专门从事高教理论研究的人们对此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仔细地查阅我国在“扩招”、“合作”、“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前的教育三是一些本来就在师资、经费、生源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高校,面对汹涌而至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
5、,其背负的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他们要么以非常规的手段或方式招募高层次人才、励精图治,增强自己参与市场和抗御市场影响的能力;要么通过各种途径游说或影响有关的决策部门,要求给予政策方面的优惠和照顾。总之,这种由高教外部需要引发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对于我国高校的影响是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持久的。如何应对这一潮流,我认为,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在尽量满足广大民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扩张。但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盲目追求数
6、量的扩张。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张无疑加重了尚处于温饱状况的大多数民众的负担。事实上这些为筹集学费举家欠债或无钱上学的贫困人群在现实社会中绝不在少数。近几年,许多高校为增加创收,纷纷成立各种分校或独立学院,这些分校和学院或公办或民办(挂靠),不惜大幅度降低录取分数线,进而赚取高额学费和赞助费。一来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这些高校的声誉;二来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既加重了民众经济负担,也滋生了高等教育腐败。有学者指出,大学不等于规模“大”,高水平大学不是金钱铺出来的。也有先哲倡言,大学之大
7、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而“大师”、“高水平”、“一流”都只能从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奋斗和长期不懈地努力中产生。所以,高校自我发展、高校深刻而实在地改革,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教育水平,才是我国高校发展和进步的坚实基础和理性途径。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形成中国特色如前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处在低水平、数字化的层面上,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大众化,绝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紧密结合这一实际,通过不断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办
8、学理念,逐步形成中国式的高教大众化特色。1.高等教育要办出中国特色。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不仅要培养数以千万的高科技研究人才,而且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同时,更应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从而逐步形成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核心,以全面推进高职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