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009308
大小:5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4
《新型城镇化与新人口红利的关系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型城镇化与新人口红利的关系探究新型城镇化与新人口红利的关系探究一、引言 通常来说,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 虽然全球老龄化现象严重,但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对人口红利的分析看法却是不同。当然也不乏一些乐观的声音,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陈佳贵分析我国人口状况对就业的影响时表示,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高就业率的保持也是依靠了不少有利因素。刘玮的观点是
2、这样的,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老龄化社会确实会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鸿沟。但面对压力,大家才会产生动力。依靠制度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活力,并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才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真正动力。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指出,新三大红利正替代旧红利,其中一个就是新人口红利,他对唱衰人口红利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中国正在从技工时代转向高级技工时代。 面对如此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我们不禁对人口红利的存在产生了疑问,严峻的现状迫使我们在对第一次人口红利的反思中,找出问题,总结经验,为开发新
3、的人口红利找寻一条正确的出路。 二、城镇化的第一次人口红利 新中国成立后,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着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祖国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有的不远万里奔赴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有的则选择去临近的大中城市。改革开放后,我国就出现了大面积的人口流动。其中主要的流动人员就是农民工。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民工抱着美好的愿望来到城市。一部分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的农民工,可以从事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如针织、缝纫、机械维修等。而另一部分则是单纯地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除了繁华城市快速发展的吸引,还有一份现
4、实的原因倒逼着农民向城市转移,那就是农业生产的成本不断提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就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各个大中小城市中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人群就是农民工。然而,进城后的农民工,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出现了众多与城市和谐不符的状况。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组织体系加以管理,作为一个外来者与社会的弱势者,使农民工在求职、福利待遇等方面受到侵害。长此以往,农民工只是城市劳动力的流动,永远无法成为城市的一员,无法真正进入城市。 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更多的体现在了化地的视角上,过去粗放地发展土地的城镇化,虽然大量的资金投入
5、,我们看到的只有越来越多超前建设的基础设施,但城镇化空间中的主体,人,并没有感受到多大的变化。劳动者的就业技能,知识结构以及素质并没有得到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并没有转变;由于社会保障的欠缺,随着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却为何提高不了;城乡二元体制依旧限制着农民市民化。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制约着人口红利的培养,与过去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一样,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人口红利的利用也是如此,随着国际大环境以及国内要素价格、创新乏力的问题出现,其速度也是有了大幅度地下降。但众人皆知人口红利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多少的问题。新常态,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也使我们对新人
6、口红利引起了思考。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就是人的城镇化,之前的城镇化就是依靠着第一次人口红利而大力发展的,但只是地的城镇化。现状问题不得不倒逼我们审视过去的行为,得出教训。利用现在的人口结构的特点来挖掘出新型城镇化下的新人口红利,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也不断优化着人口红利,二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共同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下的新人口红利 (一)知识改变命运 改革开放初,大量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支撑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依靠着成本低廉来开拓市场,增加资本积累,从而由低收
7、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接近,甚至迈入中等收入阶段。当然,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适应于当前阶段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当旧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廉价的劳动力将会被熟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所取代。经济发展方式也会随着新人口红利的特征所转变而继续发展。但是现在根据我国的国情,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远远达不到高技工时代的要求。本文由.L.收集整理 2012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达到了4%的目标,但仍落后于北美和西欧5.7%、拉美5.0%、甚至中东欧4.9%,甚至领过印度已经计划增加教育投入至6%。随着劳动力规模与生产率的降低,以数量取胜的人口红利
8、可能很快会消失,从而经济增长会出现放缓的现象。然而,通过加大公共教育投资、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可以提升劳动者能力,降低各行业的劳动投入,实际上就是增加了有效的劳动力供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保持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