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与对策一洽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结构衡原对策产业失的与因产·t叭种一严正,,.1!??—一---一----一一一《福建学刊》19904一一近几年产业结构失衡大致由下列导因造成:其一、价格误导。!我国由于部分商品价格既不能反映商品的价值,也不能反映商品的生产价格。市场价格长期低于价值的产品,生产者从商品交换中得不到足够的价值补偿。在统收统支的旧经济体制下,这种价格扭曲对生产积极性的冲击不会表现得太显著。改革开放以后,产品生产者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物质利益的矛盾就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一点在分散经营而国家统一计划很难加以直接调控的产业,例如农业,表现得尤为显著
2、。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形成了数以亿计的经营主体,尽管国家近几年多次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但粮食、棉花价格仍然偏低、,加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幅度比粮食收购价的上升幅度大,农民种粮、种棉的积极性不高。这是我国1985年以来粮棉生产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其二、本位利益误导。财政分权之后,地方的积极性虽然大大地调动了起来,但本位利益又成色了经济建设的误导因素。一些见效快的项目,各地都想干,结果一窝蜂拥上来,重复建设,盲目布点,造成产业结构失衡,达不到规模效益。这种急功近利追求地方本位的近期利益造成的排浪式的工业建设浪潮·,产业结构失衡与这种本位经济利益的冲动及与国家宏观调控机制遏制
3、不力有关。本位利益还导致市场的分割,各级经济主管部门动用经济手段乃至行政手段,抢购原料,封销市场,立关设卡。而市场分割又加剧了地方自成工业体系、自给自足的愿望,造成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均衡化,阻碍了通过地域分工、行业分工、发挥局部优势来推动生产社会化的进程。其三、投资体制误导。;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调动了地方、企业、集体乃至私人的投资积极性,但也造成投资主体分散化,国家集中的财力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省、地、县、公司、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增大,由于趋于分散的投资主体财力有限,导致项目数趋多,且项目趋小。投资分散化和企业小型化导致项目相对集中在一时盈利较丰的部门,这是部分加工工业阵发性过热
4、的原因之一。因此投资分散化和企业小型化跟随着必然是产业结构失衡。其四、计划误导。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但要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的发展,还需要经济计划制订者的主观认识能正确反映客观经济规律。计划误导,是由于制定计划时调查研究不充分,统计、计算和预测未能准确反映经济客观实践,计划本身缺乏科学性,执行计划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造成经济比例失调,产亚结构失衡。近几年加工工业过热,基本建设规模超越财政的承受能力,楼堂馆所屡禁不止,彩电、冰箱等生产增长过猛,花大量外汇进口汽车和耐用消费品,农业生产徘徊不前,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滞后,
5、经济计划方面的失误是原因之一。其五、理论误导。11八十年代初,我国经济结构处于另一种形式的失衡状态,重视生产资料,忽视生活资料。为了“矫枉”还欠帐,当时强调轻纺工业的发展是必要的,一段时期轻纺工业发展速度超越重工业也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理论界一些同志认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否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有的甚至把发展轻纺工业作为反对经济建设中“左”的指导思想的一个标志,八十年代是我国工业消费品高速发展的年代,成就斐然,但是钢材、燃料、电力、化工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制约了工业消费品的发展,经济结构又出现新的失衡,不得不又来一次结构调整。事实证明,忽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造成
6、近几年经济结构失衡的理论误导之一。当前调整产业结构可否考虑下列对策:—不失时机地、稳定地、有步骤地进行价格改革,逐步消除价格扭曲对产业结构的误导。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虽然总需求仍远远超过总供给,但由于1990年仍是紧缩银根的效应在起主导作用,因此,这是进行一、二项重大物价改革的好时机。价格体系改革工程巨大,需要理顺的价格很多,而且价格改革不可能一步闯关到位,因此孰先孰后,需审时度势,谨慎地逐项进行。—改革投资体制。产业结构调整除了发动现有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更新换代、增加花色品种之外,还要靠有计划、有指导的投资来调整,或投资新建企业,或投资改造老企业。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存量调整难上加难
7、,调整结构主要还得靠增量调整。从投资决策的角度来看,产品相对定型、规模效益梯度较大的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中的冶金、建材、化工原料,以及加工工业中的汽车、大型机电产品制造乃至耐用消费品制造等产业,由于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因此这类产业的投资决策权不宜分散,应当由国家计划统筹安排。另一类产业,产品花色品种较多,更新换代较快,规模效益梯度较小,要经常适应市场的变化,如服装、鞋帽、食品、日用五金电器、塑料制品等,国家计划无法包揽,只能加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