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986059
大小:817.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11-24
《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石坪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生活、工作压力增大→精神卫生问题增多→影响工作、生活→社会、经济负担精神疾病>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疾患没有任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给人带来的痛苦更深重。——世界卫生组织心理疾病给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普通感冒但就医者<<<感冒通过学习,您将会了解以下内容什么是真正的健康?什么是“精神障碍”?常见的误解?“精神障碍”有哪些表现?出现了“精神障碍”,该怎么办?什么是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躯体、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心理躯体社会适应什么是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是指能成功地履行精神功能的一
2、种状态,这种状态能产生建设性的活动、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时调整自己以适应不良的环境。是个人的健康、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前提和保障。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的心理功能失调,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意志及智力等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常常需要医学的方法进行干预的一类疾病。也就是大脑机能紊乱,导致精神活动失去了协调性。什么是“精神障碍”?什么是“精神障碍”?精神障碍还有轻重之分:轻性又称“心理障碍”重性又称“精神病”“精神障碍”中的“精神”主要是指什么?“精神障碍”中的“精神”一般包括以下三大类活动:认知情感意志
3、行为情情感知认知意意志行为情情感亚健康状态“精神障碍”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精神健康轻性精神障碍重性精神障碍(精神病)精神愉快精力充沛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不稳效率下降人际冲突增加神经症人格障碍适应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发病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遗传因素外因:环境因素内因(遗传因素)会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病遗传因素会影响到精神障碍的发病,例如:精神分裂症在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同胞兄妹)的患病风险率9%,而一般人群仅为1%**陈刚。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进展。山东精神医学,
4、2005,18(3):196-200**TsuangMT,KendlerKK,GruenbergAM.DSM-IIIschizophrenia:isthereevidenceforfamilialtransmission.ActaPsychiatrScand,(Suppl)1985,319:77-83外因(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病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社会支持程度对精神疾病认识上的误区?精神障碍是见不得人的病吗?精神病人都是疯子吗?精神疾病就是神经病?精神病都表现为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精神病人都有暴力倾向?精神病人都表现为懒散和愚蠢?精神病人都应该隔离
5、?对精神疾病认识上的误区?心理障碍比精神障碍轻?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等于精神病?心理咨询或治疗可解决所有精神障碍?精神病去不了根,吃上药还会变傻对吗?中药可以根治精神疾病?“江湖神医”可以治疗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早期有哪些表现?1.睡眠障碍:无明显原因的入睡困难、易醒、多梦及早醒,因无痛苦体验,多不会主动求医;2.敏感多疑:他人交谈——议论自己;别人热情的招呼——对其下毒;电视、广播、报纸的内容都与其有关;身体不适——被人用先进仪器控制了自己或自认为患了某种不治之症……精神疾病的早期有哪些表现?3.性格、情绪反常:开朗——孤僻少语,独处离群;或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终日
6、忧心忡忡,长吁短叹,愁眉不展;萎靡不振,独自发愣,对人冷淡,疏远亲友;温和的——易发脾气,纠缠不休,耿耿于怀;文静、内向、不爱讲话——兴奋活泼,好管闲事,终日喜气洋洋,好交友,惹事生非,夸大自己的能力。或胡乱花钱,大肆挥霍。或变得惶惶不可终日,焦虑紧张,无故发笑……精神疾病的早期有哪些表现?4.卫生习惯、工作态度的改变:爱清洁、讲卫生——不修边幅,居室脏乱;懒散、拖拉、不洗澡、不更衣、头发长了也不理。工作原来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好,目前变得不负责任、或劳动纪律松懈,工作拖拉,对人毫无礼貌,不知羞耻;工作能力下降。精神疾病的早期有哪些表现?5.行为异常:为精神活动的外在
7、表现,容易被发现,其主要表现有行为怪异,动作增多或迟缓,呆站呆坐,扮鬼脸,挤眉弄眼,不停抽烟,四处游荡,或特别爱清洁,反复洗手,或收集废物,视垃圾如宝等。精神疾病的早期有哪些表现?6、类神经衰弱的表现:头痛、四肢乏力,易烦恼、焦虑、坐立不安,进食障碍,月经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能力降低等。发现家人患病了该怎么办呢?首先,必须接受这一事实;尽快带患者就诊专科医院;和医务人员好好配合;督促病患按时按量服药,切忌自行调整药量,另外督促病患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饮食习惯,不用刻意为病患“进补”,控制烟酒摄入;应该正确看待“精神障碍”同样由遗传和环境因素所导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