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972084
大小:76.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3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评价中的启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上午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下面我先谈一下对我市组织的初中学段学科素养考试的认识:这次考试充分体现了对学科素养解读的深化,涵盖了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本套试卷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审美性、思辩性、传承性的统一。考试是教学评价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这一评价手段有助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素养内涵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成长。试卷内容前面两位教师已作了全面、深入的的分析,在这里我就不做具体的解读了。下面,我再来谈谈在语
2、文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以期与同行们共商共进。一、教师角色科学定位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观,“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学习方式的倡导,国家、社会和学生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然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技能。但新课程改革的步子走得太快,教师培训又滞后,一时涌现的诸多新课堂模式。特别是学生学习小组建设的兴起,更是翻转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让很多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失守。要么固守教师本位,变成教育教学的主宰;要么仅是新浪潮迎合者,实则迷
3、失自我;要么在变与不变中东张西望不知所措。究其根源在于新形势下教师缺乏对自己角色定位的真正领悟与坚守。学生是成长的人,是学习的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与培育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陪伴学生最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温情地创新地促进学生健康优秀的发展,而不会陷入唯分数论的学科本位观,仅成为学科专业知识的说教者。所以,教师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领者、陪伴者。二、领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是实施有效
4、培育策略的关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4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理解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就能抓住培育学生语文核心
5、素养的策略。二、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浅尝根据语文教材特点我们可以对现行教材进行文本的活化利用,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实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一)活用教材文本,变式训练学生掌握语文要素1.人文类文本教学,变讲为论,以论促研,以写固学,夯实文本解读能力。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在教学人文类篇目中,师生一般是以泛读了解或教师讲授为主,往往忽略了人文类篇目的语文要素学习与训练。这些篇目又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
6、文本作真正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比如《我的母亲》《伟大的悲剧》《竹影》《背影》《信客》等文章,都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文章,都是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好素材,变讲为论,以论促研,既能让学生真正去领会文中的人文精神,又培育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求证与理性思维的品质。2.以问导学激发
7、学生文本探究,培养文本解读分析力与提升理解思维的品质。培育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能力及品质,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研究是关键,设计文本研究的问题是载体。一本书(教参)、一张嘴(讲授)、一支笔(板书)、一张片(课件)、一合作(小组讨论)的样张教学是很难培育学生对文本的理性思考的。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发现文本中最有思考价值,最具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帮助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逐步形成深入理解学习文本的思维与方法。如《桃花源记》,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处处志之”却“寻向所志,遂迷”这一问题。学生要理解这个问题是
8、很难的,但这个问题却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与兴趣。经过几番猜测,结合“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学生慢慢体会到这是陶先生有意为之,意在强调“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再如《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怎么能佩剑见秦王呢?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文本就能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43.以文为范,随文学习,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