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一:什么是创新创业。就定义上来说:创新,是指以新思维·、新创作、新发明、新技术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和社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始终坚持牢固的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业,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指个人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资源和及时所发现的信息、机会等,克服思维定势,以创新的思维和艰苦的努力,开辟新的工作途径,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争创新的工作业绩,促进取得新的、突破性的工作
2、成就,从而实现某种追求和目标的过程,其实质上是一种以劳动方式,对目己、企业、社会和国家创造价值与贡献的行为;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自主创业,是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以某些资源所有者的身份、利用知识、技术、能力和社会资本,通过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现代企业,并为社会上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自主创业的主体是投资者和资产、资源及技术所有者,需要创业者拥有关键的资源或者具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指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才能,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各种方式,为自己在社会上求生存、谋发展开辟
3、一条新的途径,创立新的现代企业,大学生创业不是现有企业岗位的竞争者、填充者,而是通过创办新的现代企业,为白己、同时也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并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岀贡献的时代开拓者,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使自我价值得到不断的充分体现与升华,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开创了一个新的工作模式,引领了一个新的就业潮流。创新创业,则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诸多方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创新而进行的现代企业创业活动。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创新创业是基于创
4、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创业。简而言之,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新颖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生存性、盈利性与责任性。因而,在创新创业的概念中,创新应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应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二:国家为何大力倡导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1.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有107万普通高校毕业生,2005年增至338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人,2008年、2009年分别为559万人和611万人。从以上数字我们看出,高校毕业生数量在大幅度增长。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
5、2001—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只有70%,其中本科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为34万,2005年达到79万,2007年为增至144万,2008年、2009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未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近年来,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入人才市场,如果单从高校毕业生这一顶来讲,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政府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减员增效,难以接收更多毕业生,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其他单位也因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重组而难以为大学毕业生提
6、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就有可能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这将给社会带来很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创新队伍中来,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大大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人的全面素质中,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创业素质的养成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
7、养。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培养大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注重自身基本素质的提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
8、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4.培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