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doc

评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doc

ID:25845104

大小:8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2

评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doc_第1页
评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doc_第2页
评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doc_第3页
评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评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评“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王飞(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硕士研究生)1.丁克家庭的概念“丁克”是英文单词“DINK”的音译,其对应的完整英文表述为“DoubleIncomeNoKids”或“Dual-IncomeNoKids”,是上述表述的首字母缩写,意指“双收入,无子女”。正式的“丁克家庭”定义为:它指的是具有工作收入的夫妻双方,有生育能力但主动选择不生育的一种家庭模式。在这一定义中,“具有生育能力但主动选择不生育”是一个核心要件,丁克家庭是基于夫妻双方的一个主动选择而导致的后果,这一点在学界也得到了共识(肖爱树,2004;徐斌,2005;李爱芹,2006;孙懿俊,

2、2009)肖爱树认为DINK“特指那些有生育能力但自愿选择不育的夫妻二人家庭”(2004:58);徐斌指出“(丁克家庭)主要指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2005:160);李爱芹认为丁克家庭“特指那些有生育能力但自愿选择不育的夫妻二人家庭”(2006:6);孙懿俊指出“丁克家庭的三大要素为: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有生育能力、自愿不生育”(2009:49)。同样的表述颇多,相关文献恕不一一列举。,它意味着我们不能把任何情况下出现的“无子女家庭”均划入“丁克家庭”的范畴。夫妻均有收入,但无子女的家庭之所以出现,原因有很多种,例如本身不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妻,虽然也符合双收入

3、无子女的要素,但却非丁克家庭,因为他们可能具有强烈的生育意愿。再一种情况则是父母正当壮年尚未退休,而其后代却已早逝的情况,也不能称之为丁克家庭。有些夫妻是出于育儿成本的考虑——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夫妻,而自愿选择暂时不生育,也就是说他们是“被丁克”,一旦经济状况好转,生育后代的计划立即就会提上日程。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因为夫妻当中的某一方不愿意生育,而导致的无子女现象,这也不能称之为“丁克家庭”。所以,目前有些研究中简单的将“双收入、无子女”等同于“丁克家庭”,甚至不提收入只要符合“家庭中无子女”的要素,就定义为“丁克家庭”的做法明显是不妥的。如许珂在《丁克家庭的

4、成因及社会功能分析》一文中介绍美国丁克家庭现状时,就出现了这种错误。论文中相关表述如下:“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丁克家庭已超过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许珂,2007,(3):119。不过,这一数据转引自刘杰森,2000,(3):21。在许珂的论文中,刘杰森论文的发表日期被误置为2003,实为2000。当然,刘杰森的这一数据也是转引的,且未给出数据来源。。这里作者就是将“家庭无子女”直接等同于“丁克家庭”了。事实上,在这3480万无子女的家庭中,肯定包括“丁克家庭”,但是除此之

5、外,其包含的家庭模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因为生育能力,经济压力,子女早逝,一方不愿意生育而导致的无子女,或者只是暂时还没有子女,因为从结婚到生育子女毕竟还有一个时间差,而调查只是选取某一个时间点进行。除此之外,对于家庭的不同理解,也可能导致数据并非符合自己的期望,如空巢家庭是否属于“无子女”的家庭类型呢?同性恋家庭?非婚同居家庭?外交学院戴琳在其硕士论文《ATendencyofDiversificationinContemporaryAmericanFamilies:ItsCausesandInfluencesonSocialDevelopment》中考察“D

6、inkFamily”时,也将其简单表述为“itisafamilycomposedofmarriedcouplewithoutchildren”,这里就完全没有考虑到“家庭中无子女”现象的复杂背景及多种原因。论文引用的相关数据来自ScottColtrane和RandallCollins的教材《SociologyofMarriageandFamily》(见图1),不过原著者的表述是“Marriedcoupleswithoutkids”,涉及的是那些处于结婚状态的夫妻而没有子女的情况,与我们所要考察的丁克家庭并非同一回事,作者本人也并未说明原著者是否探讨了丁克家庭的问题,以及是

7、如何探讨的,而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将其数据直接拿来。图1:美国家庭模式的变迁Coltrane,S.andCollins,R.2001.Sociologyofmarriageandfamily.Chicago:Nelson-Hall,p133.不过,比较戴森引用的数据与许珂引用的数据,也可以发现一些东西。从1970年到2000年每隔10年的四次调查数据来看,“无子女家庭”的比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基本在30%左右,只有1990年的数据偏离较大,在20%,最高的也就是31%,远远低于刘杰森引用的“51%”的水平。由于采用了多次的时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