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龙川2009年产粮大县建设成效与做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龙川2009年产粮大县建设成效与做法论文.freel2,比省下达目标增加了6.67hm2,对比龙川县2007年粮食面积增加了146.67hm2;粮食总产预计达26.75万t,比省下达目标产量26.74万t增加了0.01万t,对比2007年粮食总产增加了0.73万t;单产达6060kg/hm2,对比上年增加了60kg/hm2。1.2粮食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为更好地推进龙川产粮大县建设工作,龙川县积极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适种优质高产新品种,使全县粮食生产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优化,.freel2;玉米新品种为粤甜10号、广甜3号、金银粟2号、仲糯1号,示范面积达200hm2
2、;引进大豆新品种华春3号和华夏3号,示范面积达681.33hm2。全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32万hm2,优质率达83.80%。据调查,2009年优质谷价平均达2.40元/kg以上,最高售价达2.60元/kg,比早米山稻谷价高出0.80元/kg,许多农民从种植优质稻中受益。1.3加大对标准农田整治力度,扩大高产稳产农田面积,全面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全年完成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020hm2,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达3353.33hm2,农家肥施用面积达7053.33hm2。通过农田整治,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龙川县粮食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4粮食生产机械化生产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200
3、9年实现了全县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06%,对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01%,其中机耕面积达3.53万hm2,机耕水平达到80.02%,机收面积达2.65万hm2,机收水平达到60.04%,机插面积达2333.33hm2,机插水平达到5.30%,初步实现了县粮食生产机械化,有力地推动了龙川产粮大县建设工作发展。1.5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09年县全年实现新增稻谷产量9353t,大豆产量313t,新增经济效益2357.6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1元。2建设工作经验与做法2.1成立领导机构,加强产粮大县建设组织和实施工作为了全面推进龙川产粮大县建设工作,加强对建设工作的领导
4、,县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成员由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全县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县镇2级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监管机制,确保组织领导、工作督导和各项措施落实到位。2.2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提出的产粮大县建设总目标和总任务,结合龙川县实际,制订了《龙川县建设产粮大县工作方案》(龙府办200954号),明确提出了2009—2013年龙川县建设发展目标,即力争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6.74万t,比2007年增加0.71万t,截至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29.79万t,新增生产能力
5、3.76万t,增加2.73%,其中水稻总产量27.22万t,新增生产能力3.44万t,增加13.22%。同时提出了“一稳定、五提高”的主要建设工作任务,把发展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镇、各村,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产粮大县建设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1。2.3加强县镇2级政府领导,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面落实粮食考评责任(1)认真落实县、镇两级粮食工作考评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完成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目标任务。(2)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禁止基本农田内开挖鱼塘、种植果树等,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千方百计保护基本农田。(3)加强对
6、粮食生产的指导力度,每年都制订粮食生产计划,将粮食生产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到各镇、村,实行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4)大力抓好粮食生产创高产示范和优质粮基地建设工作,2009年全县共创办粮食高产示范点30个,其中国家级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点2个,国家级大豆万亩高产示范点1个,全县24个镇镇长共创办24个千亩水稻高产示范点。3个国家级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通过省、市、县专家组实割验收。其中,鹤市片“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点”,实割亩产,早稻达589.40kg,晚稻达623.03kg。通过抓粮食生产创高产示范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龙川县粮食单产的提高。(5)县政府每年从县财政拨出600万元以上资
7、金用于扶持发展优质粮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基地生产条件,提高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技推广经费也逐年提高,2009年达2165万元,每年还拨出3万元专款用于召开全县春耕生产现场会,促进新技术、新农机具推广,进一步促进龙川县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2.4积极做好中央、省、市有关强农支农惠农系列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通过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设置宣传专栏以及通过送技术下乡和进行技术指导等形式,向广大农民讲解相关技术,让广大农民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