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826903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3
《论当前我国“就业与增长背离”的成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当前我国“就业与增长背离”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和谐之本。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就业增长背离”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重的发展现,促进增长与就业的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就业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就业;增长; 1 “增长与就业背离”: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 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是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和谐。增长与就业背离意味着大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人口被动失业,不能通过就业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加剧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失衡,冲击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
2、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 增长与就业背离不利于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就业,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使劳动者在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同时获得收入,而且具有社会意义——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赢得自尊。正如2001年国际劳动组织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所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这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人社会实现自我以及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当前,实现就业是我国多数社会成员获取经济收入、进行人际交往、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平台。一旦面临失业,其结果很可能是人际交往圈缩小、社会资本减少,甚至导致自闭心理,无法保
3、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如此情况下,是谈不上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 1、2 增长与就业背离不利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增长与就业背离的背后是劳动要素相对于资本要素的地位下降。资本本来就处于强势地位,而我国偏低的劳动参与率以及经济增长中对资本投入的倚重,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与劳动的失衡。资本和劳动要素结构扭曲,劳动闲置和企业结构畸形导致的基础性的分配不公带米的是居民收人差距拉大、投资与消费失衡、内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较小、保障层次较低的条件下,一旦发生群体性就业困难,必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例如,以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代表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以
4、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危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1、3 就业与增长背离不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前提是实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尚在起步阶段,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呈高能耗、高污染态势,具有显著的唯“GDP”的特征。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增长模式存在两个相互联系的隐患;“有增长无发展”和“无就业增长”。虽然GDP总量增加了,但却是以失业增加和生态失衡为代价的,并不能提升国民整体福利水平。我国人口众多,农业隐性人口数以亿计有待转移,但非农就业机会和岗位严
5、重不足。庞大的农业人口为了维持生计,必然只能强化对已发生生态退化的土地进行开发。特别是在我国原本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中西部地区,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开采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触目惊心。显然,在就业与增长背离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 2 全面认识持续出现“增长与就业背离”局面的成因 持续出现“增长与就业背离”局面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发生的。在这一时间,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在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当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
6、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在上述多重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受到抑制。 2、1 劳动力供求失衡 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劳动人口被束缚于土地,城市劳动人口则被政府控制的企业所吸纳,实现了低效率、形式性的“充分就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严峻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开始呈现。我国是一个二元结构典型的社会。根据刘易斯人口流动理论,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必然的。从世界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来看,我国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劳动力供给2400万,如果每年只能安排1100万,累
7、积新增失业将为6500万。严峻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效应。 2、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要素投入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经济增长模型,节约劳动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降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我国正在经历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造成就业率下降的内生原因。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加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对就业者的技术水平、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无疑,这对旧体制下低素质劳动者形成排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