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道德教育的根性

探寻道德教育的根性

ID:25776908

大小:5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2

探寻道德教育的根性_第1页
探寻道德教育的根性_第2页
探寻道德教育的根性_第3页
探寻道德教育的根性_第4页
探寻道德教育的根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寻道德教育的根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寻道德教育的根性内容摘要:德育实践中的典型困惑亟待澄清和德育信心有待加强,都说明了德育需要正视深层的根性问题。从学科视角出发,德育需要深化对上游学科的挖掘和跟踪研究,从而加强自身的解释力和实践能力。从文化传统视角出发,德育需要从先秦儒道合一的道德文化中吸取营养,使之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道德信仰的重要资源。学科视角与文化传统视角的融合,重视中外德育理论的比较研究,更有利于道德信仰、哲学观、科学性三者融合目标的达成。德育寻根呼唤对德育研究与实践根本问题的正视,但也需要将其作为一种过程而理性对待。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信仰;本土

2、化;儒道合一简介:  内容提要:德育实践中的典型困惑亟待澄清和德育信心有待加强,都说明了德育需要正视深层的根性问题。从学科视角出发,德育需要深化对上游学科的挖掘和跟踪研究,从而加强自身的解释力和实践能力。从文化传统视角出发,德育需要从先秦儒道合一的道德文化中吸取营养,使之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道德信仰的重要资源。学科视角与文化传统视角的融合,重视中外德育理论的比较研究,更有利于道德信仰、哲学观、科学性三者融合目标的达成。德育寻根呼唤对德育研究与实践根本问题的正视,但也需要将其作为一种过程而理性对待。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信仰

3、本土化儒道合一  简介;刘峻杉,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博士(北京 100048)。  一、德育需要正视深层问题  (一)典型困惑亟待澄清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在一线德育实践者中间产生了一些比较普遍的理念困惑。这既是由“德育困境”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德育实效性受限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德育实践中,虽然很少有人会认为道德仅仅是由道德规范组成,但是提到道德,人们头脑中往往会呈现很多与道德规范有关的印象,而且在情感上表现出一定的抵制与纠结的情绪。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忽视目的和条件的追求“圣人”人格,让人们觉得圣人标准难以达到,而且

4、受约束太多,缺少了自由。对“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提倡,如果忽视了道德发展的自然过程和行为本身的目的性与自主性,可能会给人们造成“德福背反”的误解,即要成为有道德的人或者道德高尚的人,就要付出高昂的身心和物质代价。因此,“什么是道德”的困惑是道德教育需要首先正视的问题。  从理论上分析,道德教育当然应该由“掌握了道德教育资源,具备道德教育资质”的人来从事,而现实中德育实践者的选拔要么根据智育原则经由考试成绩确定,要么没有明确的选拔条件,甚至也不排除存在根据智育教学能力进行的逆向“选拔”的情况。这导致了道德教育“由什么

5、人教”的困惑。  理论上的直接德育、学科德育、隐性德育应该相结合,与现实中德育课与其他学科的分离,德育工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分离形成强烈的反差,导致了道德教育“如何教”的困惑。  政策与社会对德育效果的期待与实际上对德育重视程度之间的反差,德育教学的阶段性与教学效果检验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给人们带来了道德教育“可不可教”、“值不值得投入”的困惑。[1]  这些来自德育实践的困惑不仅需要德育理论层面的解读,更需要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实际特点来进行分析。这些困惑如不被澄清,道德教育就会如逆水行舟,劳而少功。  (二)德育信心有待

6、加强  作为德育工,我们是否通过道德教育研究和教学,感受到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及其对我们幸福生活的促进作用?这个问题涉及了德育工自身对道德的实践信仰和信心。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但这种价值引导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哪里?也许最基本的就应该存在于德育工自身基于努力而获得提升和超越的道德实践经验,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对道德修养和教育的信心。因此,当人们把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作为其他学科教师的基本门槛的时候,德育教师同样面临着“是否掌握了道德教育资源,具备道德教育资质”的挑战。对于其他学科教育而言,教育条件、资质

7、、效果等方面都相对容易接受各方的检验,而对于道德教育而言,这些方面则并不那么好检验,甚至给人们带来很多尴尬。很多时候,德育工反思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自身也难免表现出信心不足。①  对于现阶段我国的道德教育来说,上述典型困惑的亟待澄清与德育信心有待加强,其实都是关乎道德教育之“根”的基本问题,但它们时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了,而且已经导致了我国德育实践的“实质性低迷”。[2]很难想象一个连研究者或教师自身都无法改变的德育理论或教学过程,能给教育对象带来什么深刻的体验和收获。何况在价值和环境多元化的今天,即便是自身的道德

8、成长经验,也已经不一定适合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推介给他人。“德育无根性”一方面是时代问题,正如鲍曼所指出的,“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强烈地感受到了道德模糊的时代,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以前从未享受过的选择自由,同时也把我们抛入了一种以前从未如此令人烦恼的不确定状态”[3];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对于正在经历深刻转型的中国社会而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