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61510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2
《让作文因你而精彩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作文因你而精彩论文魏文帝有言:“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尚书.尧典》开宗明义“诗言志,歌永言”,可谓是中华文学的开山之论与后世为文者之圭臬,韩愈主张“文以载道”,自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魏文帝有言:“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尚书.尧典》开宗明义“诗言志,歌永言”,可谓是中华文学的开山之论与后世为文者之圭臬,韩愈主张“文以载道”,自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些,可以说为我们现代文学写作指明了方向。但是现在的学生写作文是为了什么呢?估计学生、教师的回答都是:“因为要考试呗!”为了考试而作文,可以说
2、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种痛苦而无奈的选择,因为,这样的作文尽管可能会满足考试的需要,达到主考者预期的想法,但作文气的动机却是来自学生外部的客观世界,而非出自内心。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静不是来自写作者自身心灵需要的写作,必然是被动的,如此作文已经与学生鲜活的生命没有关系了,又怎么能写出好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融人真情实感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善于观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唐代大政治家、军事家、海内宗师裴行俭曾说:“士必先器量而后文艺。”毛主席说:“生活是文艺的源泉。”观察是汲取生活源泉、作文素材
3、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课文来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离不开对景物的观察,景物包括我们视觉上的、听觉上的,以及其他感官感觉出来的。比如,春风的声音,春天的气息,还有春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实际上学生不是没有这些体验,而是没有被激活。或者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国学大师钱穆谈到当年如何教学生写作文时讲道:“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自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
4、: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此凤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可以看出.只有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人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才能拥有自己韵思想.对周围的人物或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就越生动形象。二、融情体会体会是一个过程。细心的观察是形成体会的基础,但并不是全部,要形成体会,没有情
5、感的加入是不行的。感由心发,“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联系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体会。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呢?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调动其内心的情感。所谓“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有事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对于情感丰富的人,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味。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感动了几代人,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动作、语言,其中蕴涵
6、着强烈的感情。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空灵飘逸,也是作者内心情感与外界事物完美结合使然。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声赞叹,一次批评,一个场景,无不是诱发情感思维的因素。要让学生懂得,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至少要把握两点:不是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仅仅以它们为文章的由头、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和内情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否则,物与情隔离,思路就阻塞,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有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入眼、撞出火花,人心
7、.方能写出有血有肉感人的文章,而不是空壳或一副空架子。三、深入思考这里的思考并不是简单地、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要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都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作者思考的结晶.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即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中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陈忠实的《白鹿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在表面事件的承载下,都蕴涵了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由此及彼,以已知
8、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多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