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39458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2
《对于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及对策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于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及对策论文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现状对策论文摘要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知行脱节,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在面临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中应变能力极差,整个德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现状对策论文摘要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知行脱节,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在面临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中应变能力极差,整个德育呈现低效乏力的状况。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而且要实现道德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中。道德教育向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道
2、德教育无论是在个体发展中,还是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老问题不断出现,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看似丰富和繁荣,然而大量的实际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道德教育呈现低效乏力的状况。一、现状(一)道德教育实效低下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已设计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企图将学生“塑造”成“理想的模型”、“社会的工具”。同时,我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模式,即先设定一定的道德教育目标作为整个道德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德育的成效。当前
3、学校道德教育正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严峻的挑战,学生对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越发反感、厌恶和排斥,即使那些已经加大力度去投入到道德教育的学校取得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知行脱节,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在面临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中应变能力极差,甚至无能为力,很多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进取精神,害怕问题和回避矛盾,缺乏责任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二)与生活世界的离异我们的德育过于强调对学生发
4、展的理想预设,完全忽视学生的现实状况和具体需要,一味进行原则性的、非功利的理想教育,对学生提出一些大而空的人生教条,根本不重视这些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很难适应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冲击力的社会,最终使得这些规范只能变成僵化的教条。今天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中,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离异,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开来,成为空中楼阁。主要表现为:第一,德育目标定位过高,且缺乏层次性,脱离了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要,道德教育目标过高而不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第二,道德价值观政治化倾向严重,混淆了政
5、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区别,只注重强调满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了德育满足学生主体的完善价值。第三、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只注重说教和灌输,忽视了道德能力的培养和行为的养成,泯灭了生活世界的主体能动性。第四、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传统的道德教育把教师视为为唯一的主体,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把学生仅仅视为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客体,极大挫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上这些误区都忽视了道德学习的主体情感和生活需要,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的是脱离生活世界的教育。(三)道德教育形式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
6、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20世纪的学校教育的时候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种情况同样适合于今天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儿童的主体性被泯灭了,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由于,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道德教育的目标,将德育目标无限提升作为我们德育工作的一种追求,认为口号喊的越大越响就证、说明我们对这项工作越重视,完全不考虑现实的状况,完
7、全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考虑他们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死记硬背,在检验结果上又以单一的熟记作为唯一标准,那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势必就会停留在道德教育的表面上,在他们认为道德教育要作为必须达到的目的,既不可能实现,又不可能拒绝,只能走形式化的道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二、对策(一)改革道德教育的方法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往往是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一直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能力的培养;当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是对学生进行强制的灌输,习
8、惯于教师的“我说你听”和“一言堂”,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既需要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更需要课堂外的实践体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德育工作的力量在于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一直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