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论文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论文

ID:25727173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2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1页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2页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3页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4页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追踪的方法对中国秋海棠属的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认为应该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类分布、系统特征等方面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总结,建立相对完善的发育系统,为进一步研究秋海棠属植物有效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秋海棠属;植物分类;资源;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中国秋海棠属是一类经济价值较大的花卉植物,同时也是长期广泛使用具有药用、食用及饲用价值的民族植物。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秋海棠属的系统分类学、地理分布、分子

2、生物学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1植物分类学研究1.1系统学研究1.1.1秋海棠科系统地位本科的亲缘关系复杂,以其科内有侧膜胎座的属(Hillebrandia)和种(Begonia属中的一些种),与侧膜胎座目中子房下位的Loasaceae科显示出平行发展的趋向。种子又很稀少或无内胚乳而形成了至Loasaceae科及一般侧膜胎座目的无胚乳种子类型的过渡阶段。最亲近的亲族是Datiscaceae科.freel;组2为无翅组Sect.Sphenanthera;组3为扁果组Sect.Platycentr

3、um;组4为单裂组Sect.Reichenheimia;组5为侧膜组Sect.Coeloecentrum。《中国植物志》第52卷第1分册(1999)根据胎座、雌花授粉后蒴果外面着生的片状突起,果形、叶形的变化等分类依据,将原产我国的139种秋海棠划分为6个组:组1为侧膜胎座组Sect.Coeloecentrum;组2为秋海棠组Sect.Begonia;组3为单座组Sect.Reichenheimia;组4为四室组Sect.Sphenanthera;组5为多室组Sect.Pleiothece;组6为二室组Sect.Platycentrum

4、。《云南植物志》第12卷(2006)主要以子房室数、胎座类型、果实类型及开裂方式、花被片数目及相态等特征,划分为8个组:组1为侧膜组Sect.Coelocentrum;组2为小花组Sect.Alicida;组3为东亚秋海棠组Sect.Diploclinium;组4为单座组Sect.Reichenheimia;组5为小海棠组Sect.Parvibegonia;组6.扁果组Sect.Platycentrum;组7为棒果组Sect.Leprosae;组8为无翅组Sect.Sphenanthera。1.2种类研究继《中国植物志》第52卷第1分册

5、(1999)出版后,近年来,关于中国秋海棠属新种及变种相继发现。管开云等[4]、钱义咏[5]、税玉民[6~9]、叶华谷[10]、古训铭[11,12]、方鼎等[13]、彭镜毅等[14,15]、刘演等[16,17]、魏志丹等[18]相继又发表了33个新种、3个变种(云南13种,广西18种,海南1种,广东1种,广西3变种),使该属的种类大大地增加,目前该属约一千余种,中国一百七十余种。1.3地理分布[1,3,19]秋海棠属可能较早起源于古北大陆东南部,在太平洋扩张初期形成,作3型分布,其原始类型在夏威夷火山链上升的过程中残留在彼,而后在新大陆

6、后期分化激烈,形成墨西哥至中南美热带、亚热带的一个庞大的次生发展中心。由于秋海棠属植物多喜欢潮湿多雨的气候,又惧阳光直射,所以分布局限于多雨、多林、空气湿度大的地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大多产于云南,其次是广西、贵州、四川、西藏等。其中少数几种扩散的范围较广,一股进入华中、中南到了江西、湖北一带,以紫背天葵B.fimbristipula和柔毛秋海棠B.henryi等为代表;另一股到了河北、山东、河南,以秋海棠B.grandis和其亚种中华秋海棠B.grandissubsp.sinensis为代表。而北京郊区山坡阴面的中华

7、秋海棠也几乎是秋海棠属植物在中国最北的分布边缘。1.4细胞学研究田代科等[20]、李宏哲等[21]相继对中国秋海棠属部分植物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染色体的原始基数还不能确定,属下各组内和组间的染色体数目均存在变化,但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形态差异十分明显,因此染色体的计数可为分类工作提供一定依据。1.5微形态研究税玉民等[22]对云南秋海棠属叶表皮及毛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表明所有种的特征组合均有明显区别,因而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作为分种和变种的依据。在每个组内难以找到一致的特征,因而在组的划分上意义不大。唐敏等[23]以中国

8、原产的盾叶秋海棠B.peltatifolia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叶表皮气孔簇的发育机制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气孔发育初期,气孔拟分生组织的成簇排列可能是气孔簇形成的主要机制;气孔副卫细胞恢复分裂形成的卫星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