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26722
大小:67.6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2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播种行为收获习惯——“生活化”主题教育活动引导良好的行为习惯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前所街道前岸小学杨海青职务:班主任邮编:318016电话:0576-88924522内容提要:行为习惯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一切活动的起点。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应该从“一切源于孩子的生活,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孩子们的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如何用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我认为:一是活动的情景化,在诗意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二是活动生活化,在体验中去引导学生认知;三是活动趣
2、味化,在趣味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感悟。通过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播种行为,收获习惯。关键词:情景化生活化趣味化体验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的追求好的习惯。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行动指南,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的人。传统的行为习惯教育往往是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说教模式。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
3、的达成。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行为习惯的引领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享受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更受到了父母的溺爱。所谓娇生惯养,养成了不爱劳动的习惯。我在主题班会中本着从“6一切源于孩子的生活,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其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
4、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使整个活动在有弹性的预设下“动态生成”、精彩纷呈。一、活动的情景化,在诗意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活动中紧紧抓住了与学生周围密切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去扮演各种职业,去体验生活,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主题活动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引导行为习惯的最佳契机。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设好情景,才能引发心灵共振。1.准备性——活动情景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
5、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昨天,老师请大家准备了解家庭中的一些成员的职业。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学生在课前进行收集信息的准备,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生诉说事,有的还拿出照片和职业用品等小物品,课堂气氛活跃。2.针对性——活动的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是什么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
6、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以主题活动《生活中的你我他》为例,始终围绕职业的特点与懂得怎样尊重并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中的你我他》活动片段一:1.师:请同学们先介绍交流:在生活中我们的家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课前老师已请同学们进行了了解。下面请你们将自己最熟悉的亲人的职业介绍给同组的小朋友听(要求:说出职业、说出贡献。例:我的妈妈是医生她能为人们治病。老师评价:他讲出了职业:医生。讲出对社会的贡献:为人们治病)。62.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这一环节先有1-6名同学照片展示,接下去开火车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准备卡片:医生、教师
7、、商人、农民、军人、小贩、司机、保姆、环卫工人、纺织工人、钢铁工人、公务员、保险人员、纺织工人、个体老板、IT产业……3.现在请同学们以自己的理解,当一回你爸爸或妈妈在上班的情境。学生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处于一个大社会中,去体验一次前所未有的生活。师:我们的父母天天上班,是为了什么啊?(同时体验父母的辛劳)二、活动生活化,体验中引导学生认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