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695578
大小:70.4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2
《中学德育原则教学原则整理(山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德育原则(一)导向性原则含义导向性原则是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要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的养成良好品德。要求:(1)讲理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因材施教原则含义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
2、,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四)知行统一原则含义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
3、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五)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
4、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求(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含义教育工作者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
5、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八)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含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要求(1)教育工作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含义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6、,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要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教学原则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基本涵义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是知识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要求(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
7、思想品德教育(3)通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涵义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