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688077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2
《《我若为王》教学教案[袁卫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若为王》教学教案[袁卫星]!一、导入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篇名,给“为”字注音释义;写名字,注音释义。强调:名字多么形象:天青色的、用机栝发箭的弓。在现代文学史上,聂绀弩是继鲁迅、瞿秋白之后的一位战斗的杂文家。如果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投向敌人的匕首、投枪,那么,聂绀弩的杂文就是射出去的箭。强调:“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但是假借的外物要立得住。强调:学语文首先重在积累。当遇到生难字词、经典句段的时候,要把它“吃”下来,咽到肚子里去消化,变成自己的营养。(之所以临时改变了导入,是因为发现课前5分钟发现学生对名字的注音全错,是因
2、为他们人手一本的《金榜》上注错了。)二、读解(一)从破题入手阅读文章,先看一个“王”字1、速读补充材料一,归纳“王”的义项《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选文者,三画而连贯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古汉语中“王”字产生了“帝王、天子”的意义。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王,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王的权力是上天给的,因而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说明了周王(特别是在西周盛时)所拥有的极大权威。如果哪个诸侯国不履行义务
3、或超越权力,“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可以改变他们的封地和爵禄,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如周共王曾因一小事而灭掉了同姓的密国(“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国语·周语上》)周宣王曾派兵伐鲁,杀伯御而立其弟孝公(“三十三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见《国语·周语上》)平王东迁之后,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周王室已和一个小国差不多,不但无法向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只有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才能苟延残喘,王权逐渐削弱。先是强大了的楚国,怨恨周朝(岐阳大盟会上,周成王派楚国君熊绎看守祭神火
4、堆,不让他正式参与盟会,自此结怨),自称“楚王”,继而吴、越也陆续称“王”。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夏,秦穆公称霸西戎,楚庄王称霸诸蛮,战国各诸侯国陆续称“王”。“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王”的意义逐渐降低。随着秦王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王”就不再具有“帝王、天子”的意义,而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如西汉初的“异姓诸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七人以及消灭“异继诸王”后的“同姓诸王”如吴王刘濞、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等。在中国,这种封爵一直沿续到封建王朝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字又产生了“指辈
5、份的尊大”用法,如称祖父为“王父”,祖母为“王母”等;“一类中最特出或特大的”,如王蛇、花王、棋王、拳王等引申意义。总之,“王”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意义由一人独有的专指意义逐渐扩大,直至指事物。不难预料,它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还会有新的引申义、转义等产生。——黄彪:《说“王”》补充、引导:“王”还有义项:①姓;②《书》:“四夷来王”(请学生课后自己“假于物”解决)2、文中的“王”指哪个义项?为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分析课文2、3、4、5段(第5段取前半部分)让学生边读边议,读读议议。顺便解决一些语言上的问题,比如“无论他们
6、是怎样的丑陋……”,“他们”指代谁?是前文中的“公主”还是“皇亲国戚”或者是两者的总合?由后文“因为他们是贵人”中“贵人”的解释得出结论。强调:“王”的背后是“权”,是“王权”。(二)接着分析由“王”引出的“权”字。1、“王”多好啊!那么大的“权”: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至高无上!让人羡慕,令人憧憬。文章是不是这样一种心理?为什么?从课文中找答案,找明确表示对“王”态度、情感的句子。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第1段:“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让学生改称陈述句比较一下效果,然后读出反问句的语
7、气和的感情来。第7段:“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2、为什么是这种态度,这种感情,在文中找答案:第6段:“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不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强调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恍然大悟的深刻含义(并不是每个奴才都能自省,并走向自觉的——铁屋子的呐喊)、奴才的首领的“王”的本质。3、找出文章描写奴性的内容,朗读并且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