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679643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2
《诗歌鉴赏教学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诗歌鉴赏教学之我见【摘要】:要对诗歌进行审美判断,一是要求教师把美读中的学生从“物我两忘”的超现实中唤醒,回归本我,回归现实。二是指导学生带着理性的思考对诗歌进行审读,三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判断,不能包办代替。【财会论文,..【摘要】:要对诗歌进行审美判断,一是要求教师把美读中的学生从“物我两忘”的超现实中唤醒,回归本我,回归现实。二是指导学生带着理性的思考对诗歌进行审读,三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判断,不能包办代替。【关键词】:通读品读美读诗歌鉴赏教学在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下,教法上应始终紧扣一个“读”字,注意一个“引”字。一、注重通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是诗歌鉴赏的
2、第一阶段,是学生积累审美经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础。要想让学生对照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感受,首先就得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当学生受到审美对象(诗歌)已经固定了的文字符号的刺激和提示时,我们要重点指导学生展开类比联想,将自己记忆中储存的相应的感觉材料调遣出来,使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头脑里的单个画面。教师在学生感觉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还要调动学生的知觉功能,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读全诗,引导他们将审美意象的部分形式或个别属性在头脑中孤立的、分散的反映综合起来,整合成审美意象的完整映像。例如:鉴赏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一诗,学生在通读中感觉所获得的只是“激流”、“小鱼”、“荒林”、“小鸟”、“废
3、墟”等个别的、分散的、孤立的事物表象,教师此时就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觉,按照诗歌的结构顺序等特征模式,帮助他们将在通读中感觉到的诸多材料组合起来,形成生动完整的审美意象。此时,学生闭目凝思,一幅幅完整的艺术画面便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展现出来:崎岖的山路下,一条奔流的小河,激流掠过岩石,激起一朵朵浪花,一条小鱼,在激流中自由地游来游去;在河流的两岸,有一片荒林不通读,不感觉,就找不到审美意象,就会把审美意象弄得支离破碎,也就不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由此可见,诗歌鉴赏中,少了从感觉到知觉这一步,就像泰戈尔所说的,“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二、加强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审美意象所谓审美意
4、象,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意)同客观事物(象)的融合,是诗人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审美主体认识和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进入艺术境界的桥梁。要使感知的客观印象真正属于审美主体(学生)主观的占有,让审美意象在学生头脑中变得“鲜活”,我们就要借助“品读”的功能,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察和品味审美意象。品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品读诗歌的语言。如艾青《我爱这片土地》中的“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的“嘶哑”二字,一方面写出了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人民爱的执着,另一方面可以使人联想到中国传统诗词中“啼血杜鹃”的形象,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想象;“——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
5、地里面”中的“腐烂”一词,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眷恋,隐含了诗人献身祖国的赤子之情。三、指导美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艺术境界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我们首先要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其次是营造美读氛围。教师要充分利用声像手段,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帮助学生及早入“境”。三是要引导学生在美读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让自己的精神人格在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扮演各种角色,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最后完全沉湎和陶醉在艺术氛围之中。如鉴赏毛泽东《
6、沁园春长沙》一词时,就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当成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仿佛就是自己在寒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万类霜天,生机勃勃,怅问广阔无垠的大地,谁来主宰你们的盛衰荣枯呢?那时和许多同学、战友在橘子洲上聚会,度过了多少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我们”当时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军阀统治者视为粪土一般;还记得吗?“我们”到江心游泳,激起的浪花几乎遏住了疾驶的飞舟在想象中声情并茂地读,在读中进一步驰骋想象。这样,学生就可能像作者一样,怦怦跃动着一颗爱国爱民之心,升腾起振兴中华的革命豪情,奔放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四、强调审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审美判断新课标
7、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审美判断就是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对诗歌进行审美判断,一是要求教师把美读中的学生从“物我两忘”的超现实中唤醒,回归本我,回归现实。二是指导学生带着理性的思考对诗歌进行审读,三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判断,不能包办代替。柳永的《雨霖铃》是“羁旅行役”的杰出之作,教师引导学生对这首词进行审美判断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出境”,要让学生从“寒蝉凄切”的晚秋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无限伤感的送别中回到现实;要从“晓风残月”的秋晨和“便纵有千种风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