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642516
大小:204.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21
《企业科学理财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时期企业科学理财观__兼评新自由主义几个认识误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郭复初一、问题的提出理财环境变化与新自由主义理财观的误导(一)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的理财环境●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加快●自然环境污染加剧●全球化气候变暖●资源危机显现●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生产与消费中安全事故频发●企业理财观念要转换,理财视野要开阔,理财战略要正确,理财方法要科学。●当前要强调树立四大财务观:社会责任财务观、人力资本财务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和国际理财观。总的概括:科学发展财务观。(二)新自由主义的误导新自由主义的概念与主
2、要观点斯蒂格利茨:一系列基于市场具有自行调控功能、有效率地配置资源并很好地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原教旨主义的混合物。主要观点:全盘私有化、市场化与自由化(小政府大社会)。对企业理财的误导主要表现在:●只讲经济人,不讲社会人,只讲企业经济责任,不讲社会责任●只讲企业自由扩张发展,不讲可持续发展●只讲高管人员拥有人力资本,否认职工拥有人力资本●只讲国际贸易完全自由化,反对国家干预二、社会责任理财观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理财观的含义。从企业的属性考察:(一)企业的二重属性企业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离不开社会服务与支持。●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二重性的论述:“
3、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只要是在联系中考察,它就不只生产商品,不只生产剩余价值,并且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关系本身”。(资本论一卷,1867,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33页)。●西方关于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的观点(二)企业高管人员的二重属性●马克思关于人具有社会性的论述:“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是一种十八世纪鲁滨逊式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人是最多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政治经济学批
4、判导言,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97页)●公司高管人员是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统一,即复杂人假设理论●西方学者关于人的属性的认识过程:简单经济人→理性经济人→有限理性人→复杂人●“三元”与“三鹿”的比较人大代表鲁冠球:“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前提”(三)企业社会责任理财观的内容●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内容社会责任目标1.产品质量与消费安全目标2.员工利益维护目标3.社会利益维护目标(社会福利、社区安定等)4.维护社会稳定目标(公共安全、公共利益、预防犯罪、社会捐助等)5.维护国家、债权人、供货啇和其他相关者利益目标)●企业社会责任理财观的涵义通过企业
5、资本运作与财务关系的协调,全面实现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目标,使利益相关者价值满意化。●如何贯彻社会责任理财观主要措施1.在资本配置中优先安排提高产品质量与消费安全方面的投资2.高度重视生产安全措施投资3.构建职工工资与高管人员工资共同增长机制4.尽力支持社区福事业与安全维护工作5.响应宏观调控,认真履行对国家、债权人、供货商的义务和承诺对新自由主错误观点的批判只讲企业财务管理的经济目标,不讲社会责任目标只讲企业高管人员是经济人,不讲同时具有社会人属性主张对国企全盘私有化,低价出售,鼓吹“国有资本趋于零”(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经济研究20
6、01.6)三、人力资本理财观(一)人力资本的涵义●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是价值创造的源泉的论述:“劳动力的有用属性,即能制造棉纱或皮鞋的属性,不过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劳动必须在有用的形式上支出,以便形成价值。决定的事情,是这种商品的独特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比它本身更多的价值的源泉”。(《资本论》一卷,1867,人民出版社,1965第189-190页)“另一方面,转化为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却会在生产过程中变更它的价值。它会再生产它本身的等价物,并且会生产一个超过部分,一个剩余价值”。(《资本论》一卷(65)第207页)●舒尔茨对人力
7、资本的看法:人力资本是一种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之所以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它是未来的收入或满足,或未来收入与滿足的源泉。●人力资本:劳动者以所有者身份投入生产过程中能给企业带来剩余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价值的货币化。(二)人力资本存在的依据●可能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现实性:知识和技能的贡献●必然性:知识经济的发展(三)人力资本理财观的涵义经营型人力资本:企业家管理型人力资本:管理人员科技型人力资本:技术人员生产型人力资本:生产员工人力资本的分类(按作用)●人力资本财务观的涵义:通过公司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使用,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满意化。●对张维迎教
8、授关于企业一般职工没有人力资本,只有企业家才拥有人力资本,拥有“剩余索取权”观点的批判。(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四)企业如何贯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