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593372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1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长洲乡百乐小学罗警 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将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只有会思维才能学好数学。在设计计算机如何辅助课堂教学时,应力求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讨论、想象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几大特点,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一)多媒体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完成思维过渡。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直观性有助于形成鲜明、准确的视觉表象。它可以减轻学生从感知具体事物转向理解抽象概念这一过程的负担。那么,仅仅完成感知具体事物这一任务就可以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认为: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感知只是作用之一,而重中之重在于过渡(又称转化)。 在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其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推导出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节课总的设计思路为:步骤一: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面积),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面积的结论;步骤二:建立起每排个数与长,摆的排数与宽之间的对应关系
3、,得出知道长、宽可以求面积的结论;步骤三:把各种不同的摆法列出来,通过对一组数据的研究,得出S长=a×b的结论。应用这个公式,学生分别计算出几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把最后一个图形抽取出来,观察出它是一个正方形,从而总结出S正=a×a.根据总体的设计思路,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进行了步骤一后,我向全班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每个同学的学具袋里都有不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请你用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摆成一个长方形,并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
4、这时,全体学生通过拼、摆等动手活动,获得了感性的认识。那么,如何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呢?我请相当一部分同学来汇报结果,把大家的答案全部列在黑板上。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把本节课的重点由研究图形过渡到研究数据上。接着,我从中任意选取三组,列在计算机的屏幕上,请同学观察图形及面积、长、宽这三组数字的对应闪烁,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一眼就看出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乘积这一规律,接着我又提出疑问:“你们发现的只是这三组数字的规律,其它的长方形有这样的规律吗?我们一一来验证黑板上的数据”.通过对这一系列数字
5、的研究,学生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我又安排了四个图形,请同学应用公式计算面积。在计算完最后一个图形后,很多同学都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正方形。我问:“正方形的边叫什么?它的面积怎样计算?”,这样,很自然地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比较巧妙地完成了两个过渡。第一:由对图形的研究过渡到对数字的研究;第二:由对长方形面积的研究过渡到对正方形面积的研究。这样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从直观、形象入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层层深入,逐步完成理性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二是知识间的衔接
6、自然,在巩固练习中完成了对正方形面积的研究,学生易于接受;三是在教学中渗透了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这一思想,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成为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二)多媒体教学操作方便,易于学生理解动态过程。 为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课上可增加动手操作和分组讨论等活动。那么,有了这些形式,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过渡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以及多媒体如何与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等一系列问题,使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为
7、了能加大课堂教学密度,使电脑演示与学生动手相结合,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让学生在课前作好准备,用两个任意形状的同样大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摆在桌面上,思考这个图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这个图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第二:在新课部分请同学汇报课前参与的结果,完成学生口述、教师演示的过程(如图);第三:根据每组图形的演示与比较,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2.由此可看出:学生拼摆的动态过程由计算机来模拟演示,发挥了它快捷、操作方便的特点。 在这节课中,除了具有上述特点外,我认为,这样设计
8、还有以下几点好处: 1.激发了学生课前参与的热情。教师们常讲“预习”的重要性,其实,预习就是让学生课前就参与知识的学习,为课上的学习打基础,作准备。学生在课前就找到多种答案时,教师应立即竖起大拇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