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赏析语句(公开课用)

诗歌鉴赏-赏析语句(公开课用)

ID:25585883

大小:1.84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1-20

诗歌鉴赏-赏析语句(公开课用)_第1页
诗歌鉴赏-赏析语句(公开课用)_第2页
诗歌鉴赏-赏析语句(公开课用)_第3页
诗歌鉴赏-赏析语句(公开课用)_第4页
诗歌鉴赏-赏析语句(公开课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赏析语句(公开课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赏析语句:鉴赏之要学习目标:懂得赏析的切入角度,重点掌握“赏析语句”题型的答题要点。鉴赏示范:听到喧闹声知道洗衣女子归来,荷叶晃动知道渔舟顺水而下。未见其人先问其声。以动衬静,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也写出了山民的勤劳、朴实。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鉴赏示范: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以景结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表现了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梦江南·千万恨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

2、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鉴赏指导1、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2、从语言特点出发,主要是炼字3、从表达技巧出发4、从句子位置出发首句:有开篇点题、统领全诗、奠定基调等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尾句: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开头等赏句类鉴赏答题模式:描绘诗句内容理解诗句含义+表达技巧、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表达效果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问:“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答:高峻山峰

3、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步骤一)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步骤二)作者造语新奇,给人一种新鲜感,更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初见嵩山的喜悦心情。“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步骤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问: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

4、析。昆一中七次诗歌鉴赏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问: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冷浸一天秋碧”的精妙之处。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

5、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问: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冷浸一天秋碧”的精妙之处。答: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用词精妙,想象奇特。①“冷”,是触觉感觉,以此写月,将只可见的月光变得可触可感,让那温润的明亮的、不张扬不刺眼的月光满带清凉之态荡漾于读者心头;②“浸”,用于水是平常,词人却以此描绘月光,这不能不让读者跟随词人奇妙的笔触,去想是什么样的月光能将中秋夜空如水般地温柔地满满地浸泡?③再说说那“秋碧”,简单平常的色彩词“碧”,搭配季候时令词“秋”,秋夜晴空不仅呈现澄碧天色,更有了深邃辽远

6、澄澈的意蕴。(一点3分,两点即可。)满分答案: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内容角度),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技巧),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分析),营造了高远的意境(效果一),渲染了悲怆的气氛(效果二),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效果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