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述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述评论文..【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主要有“学校主导型”、“校企合作型”和“产学研结合型”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在职教教师培养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同时也互为补充。【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述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体工作,教师是学校主体工作的执行者。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师的需求不仅需要有量的扩张,更需要有质的提升。那么,如何培养高水平的职教教师?培养职教教师的途径主要有哪些?当前,我国职教教师培养主要有学校主导型、校企合作型、产学研结合型等三种模式。下面对三种模
2、式的优劣进行述评,以期更好地发挥它们在职教教师培养中的作用。1学校主导型模式述评学校主导型是指以学校为主体来培养职教教师的一种方式,培养主体主要有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职技高师)是为培养职教师资而开辟的专门渠道,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化的职校教师。因为职教教师身份的三重性(知识传授的教师、操作技能的师傅、工作态度与情感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有特殊规律,也有不可预知性),..职技高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都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职技高师既重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也重视专业理论与技能的训练,是我国职教教师
3、培养的主要阵地。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以及综合大学里的教育学院主要为中小学培养师资,但因为职教教师的缺乏,部分学生毕业后通过短期培训也转而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这类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较为扎实,而且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但是在专业实践技能方面比较欠缺,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训练。此外,非师范类高校也为职业教育培养了部分师资。非师范类高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企业或研究机构从事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但有少数学生因喜欢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教师资格证,从而进入职教队伍。学校主导型模式作为职教教师培养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在职教教师培养数量中占绝对优势,
4、绝大部分职校教师来源于高校;另一方面,学校主导型模式以职前教师的培养为主,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职业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因此,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并具备了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学校主导型模式为职教教师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学校主导型模式在师资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是很过硬。其次,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不强。因此,要培养出优秀的职教教师,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必要在教育理念、方法与教学管理上开拓新思路。2校企合作型模式述评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技能人才的
5、有效途径,也是培养职教教师的重要方式。校企合作师资培养是指在政府干预或是在校企双方自愿基础上开展合作,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企业技术人才被聘用到学校做兼职教师的一种在职培训方式。与学校模式相比,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或注重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或注重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可以说,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对职教教师的“再加工”或“深加工”。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二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
6、师到企业实践,一是了解企业或生产的组织方式、产业发展方向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工种具体业务,操作规范;三是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了解新工艺。另一种形式是学校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参与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共同培养职教教师。这种双向合作的师资培养形式一方面可以提升职教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使教师了解与把握该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另一方面也可吸引优秀技术人员进入职教领域,从而充实职教师资队伍。但校企合作模式也有不足:首先,教师到企业挂职主要是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因为工作环境的变换或者工作任务的繁忙,教师可能有所不适,有些教师则因为“清高
7、”而眼高手低,不愿意放下“身份”去虚心向技术人员学习,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其次,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与管理,因不懂教育教学规律,精于技能而疏于理论的讲解,技能与理论难以达到完美结合。3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述评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了实现各自的组织目标,对科学技术、资金、设备、人才等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产出的合理分配。职业教育教师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则是指教师培养主体为了更好地培养师资,与企业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学生,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的一种培养方式。与校企合作
8、模式相比,产学研结合模式也是以在职人员的培训为主,但是它更注重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内部组合和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