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557163
大小:60.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1
《互联网浪潮下如何更好发展“中原民间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互联网浪潮下如何更好发展“中原民间艺术摘要:近几年,中国的非遗项目在“人类非遗名录”中逐年增加,国家相关保护政策相继实施,“非遗”匕进入普通民众的视线。在河南也不例外,与此相关的民间艺术逐渐兴起。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抓好时代机遇,促进非遗相关民间艺术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立足时代,成立相关公司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己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
2、键词:互联网时代中原民问艺术发展相应公司在互联网时代,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讨论民间艺术的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研究的问题。如何实现民间艺术发展和社会经济繁荣的双赢,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互联网浪潮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原民间艺术”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中原民间艺术”的发展有其政策支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政策性扶持到目前为止,中国共有30项非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口起实施,其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
3、,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帘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二、人民群众广泛的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据中国文化消费指数调研数据测算,中国内地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026.1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30.0%,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8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6.6%,存在36638.1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这表明,中国内地潜在文化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文化消费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今时代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非常迅速,以互联网为媒介,实现
4、非遗项目的再传播是很有效的途径。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是娱乐业,如电影、演艺、游戏、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大量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中原民间艺术”存在很大的市场缺u,H前国内没存相关的专业公司。因此,在充分借助强大的网络资源和丰富的图书资源进行二手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与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老师和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对河南省典型民间艺术进行讨论与分析以及长期的市场调研,主要分析了如若成立相关公司的行业市场背景,得出了一些相关结论
5、。民间艺术的产业转化是一项极有前途的事业。但在民间艺术的传统运作中,更多的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较少与产业挂钩。新时期以来,市场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民间艺术的产业转化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如今,一些民族剧团、演出组因为条件、资金的不足逐渐解散,使得我国的民族艺术无法传承下去。而非遗项0公司在发展自身经济、获得盈利的同时,也带动了民族艺术的发展。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悠久的农耕历史创造了丰富且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当前,仅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95种,在全国占比较大。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民族文艺的转型势在必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
6、产品消费空间巨大,前景良好。在创立公司时,完全可以策划及进行相关活动。(1)公司的独创性。目前国内没有类似我公司这样的系统性团体组织。(2)资源的丰富性。我们右丰富的可合作的老?人资源,具有大量可利用、可幵发、可编排的非遗歌舞资源。(3)市场的广阔性。根据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和变化趋势判定我公司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4)强大的专家团队做后盾。我公司有一群热爱非遗、拥有调研和实践能力的团队。同时有很多专家老师进行指导。文化流变在古今都是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当代的文化流变发生得更突然,变化速度更快,外力因素更突出。互联网信息、人门的移动都在对文化流变产生影响。如
7、若成立相关公司,要立足于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立足于相关演艺艺术的传播和艺人的生活状况。互联网无论如何都是现如今非遗保护和发展需要走的一条道路。公司的形式以及互联网的影响让非遗保护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统一化、严肃化、可持续化。现如今,非遗传承及民间艺术发展仍存在杂糅化与符号化的问题,只有让它们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到生活和工作中,它们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参考文献:[1]乔晓光.互联网吋代的文化传承一一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J].文化遗产,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