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方法的探讨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方法的探讨

ID:25528067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0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方法的探讨_第1页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方法的探讨_第2页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方法的探讨_第3页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方法的探讨_第4页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方法的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方法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方法的探讨作者:王常海,王淑丽,樊蔚虹,王国斌【摘要】  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进行评析,指出胚胎发育相关、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病理相关等研究均不能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实质;第二部分,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思路,应从临床出发,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证候为立足点,开展相关研究。【关键词】肺与大肠相表里;黏膜免疫;中医基础理论;证候“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源于《内经》,《灵枢·本输》篇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发展,并经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该

2、理论已成为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这种从脏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从整体水平认识疾病,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联系的观点,凸显了传统中医理论诊治疾病的优点。  近年来,人们运用多学科多途径围绕这一理论进行了现代研究,试图揭示这一理论的实质,提出了许多观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胚胎发育相关、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病理相关等,本文试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并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的方法学问题。  1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的评析  1.1从肺病与肠病必然联系的观点出发,注定不能揭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

3、论实质消化管与呼吸道及腺的上皮组织大多来源于原始消化管的内胚层。这种胚胎学上的共同来源被认为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理结构基础[1,2]。尤其是在结肠和小肠表面发现有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SP-A)基因存在和蛋白表达,且结肠和肺中SP-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的发现,使一些人坚定了上述观点[1]。然而,研究者却有意无意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即内胚层最终不仅形成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和肺的上皮,还形成了中耳、膀胱、阴道、甲状腺、甲状旁腺和胸腺等的上皮组织[3],是否据此可以得出“肺与膀胱相表里”或“肠与膀胱相表里”抑或其它的结论呢?再推而广之,人体来源

4、于一个受精卵的发育,是否可以做为五脏六腑之病变皆相关的依据?显然是不能的。众所周知,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绝不是胚胎组织学的联系所能解释的。将胚胎学与病因学、病理学混为一谈,显然不是正确的研究方法。  公共黏膜免疫系统被用来做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病理解释之一[4,5]。胃肠道和呼吸道的黏膜都是组成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当一处黏膜发生病变时,可以通过黏膜免疫的途径影响传变至另一处,分泌型IgA(sIgA)是其中重要的免疫物质之一。用这一理论来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犯了与胚胎组织学相联系之观点同样的错误,公共黏膜免疫系统联系

5、全身,而不仅限于胃肠道和呼吸道,sIgA同样存在于口咽部黏膜与泌尿道黏膜等其它组织。研究者指出,从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的角度可以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及“心与小肠相表里”,试问,在一定病理条件下,呼吸道黏膜与泌尿系黏膜均发生免疫改变,当作何解释?开展科学研究,不能只提取出支持自己结论的依据而摒弃不利的证据[4]。  其它如神经调控、内分泌调节等理论,同样不能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质,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上述的研究不约而同犯了一个错误,即认为肺病必兼有肠的病变、肠病亦必兼肺病,因而努力寻求两大脏腑的物质相关。这种从肺病与肠病必然联系的观

6、点出发所进行的研究,注定不能揭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实质。以往无数的研究已表明,中医某一证候已不是能够用一种或者几种物质做为其证候实质的依据,更何况是关系肺和肠两大脏腑的多个证候?肺与肠只有在一定病理条件下才会出现同病的情况,临床事实是,肺病未必兼有肠病,肺的病变亦未必只与肠相关;同样,肠病未必兼有肺病,肠的病变亦未必只与肺相关。那种肺病与肠病必然相关的观点,不仅不合乎理论,亦不符合临床实际。  1.2肺病未必皆见肠病,肠病亦未必皆伴有肺的病变医学研究来源于对临床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而不能在实验室中的闭门造车。中医之肺病,大略有感冒、咳嗽

7、、哮病、喘病、肺胀、肺痈、肺痨等,相当于西医之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肺脓疡、肺结核等。该肺系疾病中,伴有大肠传导失司者仅为其中一小部分,甚至不成其为一基本证型。以哮病为例,中医内科学辨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的常见证型有寒哮、热哮和寒包火哮等,缓解期则分肺虚、脾虚、肾虚等证型。只在热哮中,见热盛腑实时,可以加入大黄、芒硝等以通腑泄热。试问,寒哮或者肺虚时,何曾将调节大肠甚至泻下做为基本治则呢?  大肠之病变亦然。以功能性便秘为例,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从内热、津液亏虚、阴血不足、气虚、气滞、阳虚寒凝等病因去分析,并不首

8、先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立论。再如现在渐热之炎症性肠病与肺相关的研究,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大肠腑气不通或传导失司的临床表现,肺内表现少见[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