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517899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0
《谈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习兴趣浓厚,就财会论文,..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习兴趣浓厚,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情绪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器官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体的潜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教师所讲
2、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技巧。尤其是当今生物取消高考,更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到: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一、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在驱动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必须根据
3、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紧,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穿插一些生物学家的趣闻秩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入了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又比如,在教授认识一些身边的植物时,我将学生带到大自然,再适当讲述生物的有关常识和与人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各种生物,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不同生物的外貌,然后提出:“你知道它们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各叫做什
4、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开始就通过感性接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其很快“进入状态”,消除了对生物学的隔膜和畏惧,保持初始的亢奋情绪,轻轻松松地开始生物学的学习,从而达到了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二、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培养兴趣1、彰显“生活化”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生物问题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5、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另一方面由于提问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譬如,在教学“生物基本特征”时,我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即课堂准备了“树叶、石头、鸡毛、蚂蚁、菜豆种子”等,并把这些东西摆放在各小组同学面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思考,实现生活经验生物化,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就在身边,学会用生物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了“生物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又如:在学完“植物的新陈代谢“后,向学生提出
6、:大棚内种植蔬菜,如何提高产量?让学生分析浇足水、施好肥、保持适当温差和光照,增施CO2肥等措施的理论依据,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2、联系社会热点热点问题最富吸引力,选择热点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例如讲述“无性生殖”时,联系“克隆羊”技术,简介“克隆人”的情况:继1997年克隆羊“多利”引起科学界的轰动后,1998年初,美国科学家理查德.度德宣布了一项克隆计划,表示要在短期内“制造”出第一个克隆人,并打算将生产过程企业化,最终目标是在美国国内及海外设置多个复制诊所。此举引起了全世界对克隆技术的关注和讨论,各国
7、政府及科学家们都对此项计划进行了批驳。为什么大家都要反对“克隆人计划”呢?引导学生从这一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和希望的困扰与威胁,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讨论,使学生对无性繁殖的概念及无性繁殖技术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既活化了课堂教学,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三、培养主动参与意识,保持兴趣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景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是在于达到不需要教。”长久以来,学生一直处于一
8、个“被教”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一直是在“被动学习”,厌旧之情的产生已是必然。在课堂教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