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505982
大小:6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20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摘要: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赋予了高等教育以和谐使命。履行这一使命,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是高等教育支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公益导向的教育设计观、义利结合的教育价值观、适当超前的教育发展观、“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观构成了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一般说来,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过培育和谐的心态、世态、生态和意识,以营造心和、人和、天和、思想和的和谐环境,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持。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持系统,而且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发展;高等教育;使命;路径建
2、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视野,赋予了高等教育以和谐使命。履行和谐社会赋予教育的和谐使命,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支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唯有和谐教育,才能将自我身心、社会以及人化的大自然从失衡的困境中解救出来,达到心和、人和、天和的目标,履行和谐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使命。一、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所谓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或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由于实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诸要素的和谐而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型式,这种教育型式将有效地促进自我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体来讲就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诸要素的关系,以促进入的
3、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里,教育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实现了有机统一;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实现了充分整合;人类利益与自然万有存在利益找到了契合点。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旨在实现向教育本原(或本体)的回归,弥合知识与能力、为学与为人、理性与价值、人类与自然的裂缝,谱写出优美的和谐大合唱。而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必须首先明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1.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和谐意识、和谐知识、和谐技能、和谐态度、和谐评价能力及和谐行动等六种和谐素养,为建构和谐发展的社会培育合格人才。同时通过和谐教育来提高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改变
4、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价值观念,最终使每个公民自觉维护与其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人文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2.公益导向的教育设计观。教育本是永恒而神圣的育人事业,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追求。而肩负着神圣育人使命的高等教育如果被卷入物质主义的漩涡,势必会导致教育的庸俗化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全面降低。人们常常把教育投入不足看作是教育发展中最主要的潜在危机,但教育的真正危机是教育目标上的过分功利化倾向,¨。教育之所以被视为崇高圣洁的事业,除了她用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素质外,还在于她摈弃等价交换的斤斤计较、在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使命的
5、同时还不断履行涵养人文素质的非功利性使命。公益导向的教育设计观就在于实现向教育本原(或本体)的回归,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3.义利结合的教育价值观。像其他所有事业和产业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目标一样,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也担负着为产业培养高素质发展主体、为经济建设提供直接有效服务的任务,但是,使受教育者为从事未来职业作准备,是也仅仅是和谐教育的使命之一,比这一使命更崇高更伟大的是和谐教育承担的提升人文素质的非功利性使命。尽管二者不存在一方优于另一方的性质,但是,就它们的地位来说,教育涵养人文素质的使命更为重要,正是这一使命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方向。4,适当超前的教育发展观。高等
6、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的和谐价值观,培养起自我与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伦理观。培育受教育者的和谐伦理意识,使之成长为亲和谐的社会成员,是基于和谐的教育思想趋向于教育和谐之善的重要路径。和谐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所遵循的最高价值是:21世纪的人类行为都要集合在“生态效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之下,和谐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金规则。无论是个人行为、群体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必须服从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经济效益必须在维护必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来实现,也只能在这个前提下来认定经济效益是中心的思想。任何将经济效益凌驾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上的做法都是与21世纪的和谐发展追求背道而
7、驰的。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型,必须大力开展有效的和谐教育,建立起全民终身的和谐教育体系。5.“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观。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重要体现。教育公平有三层含义,即教育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首先是起点公平即教育机会的平等,也就是指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如何,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其次是教育活动过程的公平,包括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是根据学生由于先天性素质和后天环境造成的差异,做到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