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论文.freeldis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中国学术期刊网(KI)、重庆维普(VIP)、万方数据等中文数据库,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癌前疾病”、“胃癌前状态”加“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等关键词,并结合“萎缩性胃炎”、“用药经验”、“辨治经验”、“辨证治疗”、“辨证施治”等自由词进行检索。收集关于中医辨证治疗CAG的临床研究、中医消化专家及名老中医辨证用药经验总结、学术探讨等文献,要求所收集的文献中辨证分型、各型用药必备。1.2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
2、信息,..包括文献名称、发表年代、证候要素、辨证分型及药物,数据经过整理、核对后,录入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频数分析统计证候类型、证候要素及总体用药频次,采用Crosstabs法分析各常见证型中用药情况。2结果收集到相关文献137篇,共计442条辨证用药数据。2.1证候分型所研究文献中证候分型描述共30余个,其中有5种证型最为常见,见表1。表1CAG5种常见证候类型分布(略)注:脾胃虚弱包括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包括肝胃郁热;构成比是指在全部442个辨证用药数据中所占的百分比(下同)2.2证候要素本病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
3、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多于阳虚;标实以气滞为主,其次为血瘀,多于湿热及郁热。见表2。表2CAG证候要素分布(略)2.3总体用药情况辨证治疗CAG使用药物主要包括益气健脾、理气疏肝、化湿、清热、养阴、活血及消导7类,常用并且使用率在10%以上的药物见表3。表3辨证治疗CAG总体用药分布(略)注:使用率(%)为药物使用频次占全部442个辨证数据的百分比2.45种常见基本证型用药采用Crosstabs法,以证候和药物同时出现定为该证型使用药物,出现频次占该证型总数10%以上的药物计入分析。见表4。表4CAG5种常见证型用药分布(略)
4、脾胃虚弱证常用药为:白术、黄芪、甘草、党参、茯苓、砂仁、白芍、陈皮、半夏、木香、莪术、桂枝、丹参、当归、太子参、枳壳、香附、佛手、吴茱萸、大枣、生姜、延胡索、高良姜、鸡内金、黄连,即在香砂六君子汤(脾胃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的基础上加减;随病情需要可适当配合理气药(枳壳、香附、佛手)、活血药(莪术、丹参、当归、延胡索、三七)、消导药(鸡内金)和温里药(吴茱萸、生姜、高良姜)。肝胃不和证常用药物为:柴胡、白芍、甘草、枳壳、香附、延胡索、陈皮、川楝子、白术、佛手、川芎、半夏、丹参、当归、黄连、茯苓、郁金、赤芍、木香、砂仁、栀子、枳实、黄芩、
5、莪术、焦三仙等,即以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为基本方,配伍活血药(川芎、丹参、当归、郁金、莪术)、健脾益气药(白术、茯苓)、清热药(栀子、黄芩、赤芍)及消导药(焦三仙)。脾胃湿热证常用药物为:半夏、黄连、厚朴、茯苓、陈皮、薏苡仁、藿香、黄芩、苍术、佩兰、白蔻仁、紫苏梗、白术、丹参、蒲公英、茵陈、滑石、砂仁、木香、枳壳、栀子、香附、柴胡、麦芽,即以二陈汤或藿朴夏苓汤或香砂平胃散为基本方进行加减,配合白术、党参健脾,紫苏梗、枳壳、香附、柴胡疏肝理气,黄连、蒲公英、栀子清热杀幽门螺杆菌,丹参活血,麦芽消食导滞。胃阴不足证常用药物为:麦冬
6、、沙参、石斛、白芍、乌梅、玉竹、天花粉、生地黄、丹参、当归、山楂、黄连、佛手、香附、陈皮、白术、枳壳、麦芽、半夏、太子参、党参、山药、枸杞子、砂仁,即在一贯煎或沙参麦冬汤基础上主要配合理气药(佛手、川楝子、香附、陈皮、枳壳、半夏、砂仁)、益气健脾药(白术、太子参、党参、山药)及消导药(山楂、麦芽、鸡内金)。胃络瘀血证常用药物为:丹参、当归、白芍、延胡索、莪术、黄芪、白术、檀香、砂仁、香附、五灵脂、枳壳、蒲黄、桃仁、佛手、川芎、三棱、赤芍、党参、红花、陈皮、三七、川楝子、木香、麦冬,即在丹参饮或失笑散基础上配合其他活血药(当归、白芍、莪
7、术、桃仁、川芎、三棱、赤芍、红花、三七)、健脾益气药(黄芪、白术、党参)及理气药(香附、枳壳、佛手、陈皮、木香)。3小结中医辨证治疗CAG有较好的优势和特色,但各地各家各研究采用的证候分型存在差异,临床用药各有千秋。本研究通过对137篇辨证治疗CAG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CAG的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CAG5种常见证型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及胃络瘀血;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多于阳虚,标实以气滞、血瘀为主,多于湿热及郁热;从总体用药分布来看,CAG常用治法为健脾疏肝、活血养阴。各证型用药
8、有一定规律,脾胃虚弱证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脾胃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为基本方,配伍理气药、活血药及消导药;肝胃不和证以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为基本方,配伍活血药、健脾益气药及清热药;脾胃湿热证以二陈汤或藿朴夏苓汤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