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论文

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论文

ID:25503872

大小:6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20

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论文_第1页
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论文_第2页
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论文_第3页
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论文_第4页
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论文..摘要:朱光潜先生一生著述等身,而他最看重的一种是《诗论》。《诗论》也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上最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该书在王国维的基础上为从诗话到诗学的转变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在体例上还有不够统一的地方,本文主要从该书的第十三章《陶渊明》与全书的关系来揭示这个问题,从而证明其未完成性。关键词:《诗论》;《陶渊明》;体例;未完成性一、《诗论》的写作与版本《诗论》到底写于何时?朱光潜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在《诗论》抗战版序中,作者说:“写成了《文艺心理学》之后,我就想对于平素用功较多的一种

2、艺术——诗——作一个理论的检讨。在欧洲时就草成了纲要。”1(p4)在1980年所写的《作者自传》中,作者说在英法留学的八年中..,“一直是我心中主题的《诗论》,也写出了初稿。”2(p5)前者说他在欧时这里他只是草成了纲要,后者则说是初稿。朱光潜是一九三三年秋回国的,朱自清在一九三三年十月三日的日记中说“朱孟实已到平”,五天后二朱就见了面。但是朱自清读《诗论》的时间远在朱光潜回国之前。1933年1月13日的朱自清日记有“阅孟实《诗学》,甚佳”的记载,翌日又有“读《诗学》毕,大佳,大佳”的赞语。3(p185)这说明早在朱光潜回

3、国前,他的《诗论》已在国内至少是朋友的圈子里出现,只不过当时不叫《诗论》,而是叫《诗学》。徐中舒用《诗论》初稿向胡适介绍朱光潜时朱光潜本人尚未回国。这些情况说明《诗论》在作者留欧时即已初具规模,而不只是纲要,否则朱光潜不会用此书作为资历的证件,朱自清也不会有“大佳”的称道。那么《诗论》的初稿成于何时呢?《朱光潜全集》第三卷说明认为《诗论》于1931年前后写成初稿,这近似一种推测;王攸欣在《朱光潜著述年表》中说朱光潜1932年开始写作《诗论》提纲及初稿,1933年完成。4(p265)王攸欣说朱光潜1932年开始写《诗论》也是

4、一种推测,因为作者说过他是在《文艺心理学》完成之后才写《诗论》的,《文艺心理学》初版于1936年,作者说他“原来预备早发表,所以朱佩弦先生的序还是一九三二年在伦敦写成的”2(P197)。因此,王攸欣把1932年作为朱光潜开始写作《诗论》的时间;蒯大申所做的《朱光潜学术年表》也说是1933年上半年写出《诗论》初稿,5(p284)而朱自清在1933年1月13日就读到了该稿,可见该书至少在1933年初即已大致成型。他们两个都把初稿完成的时间定在1933年,是因为这年秋天朱光潜回国了,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把朱光潜回国的时间定为初稿完

5、成的时间,事实上《诗论》在1943年出版前都可以称为初稿,这里所说的初稿完成时间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回国任教后,在北大和武大讲授的过程中,朱光潜对它不断修改,朱光潜说:“我每次演讲,都把原稿大加修改一番。”后来,陈通伯等人要出一套文艺丛书,朱光潜这才拿出来把它发表了,这就是《诗论》的第一版即“抗战版”,1943年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除序外,全书共十章:第一章《诗的起源》,第二章《诗与谐隐》,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和意象》,第四章《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第五章《诗与散文》,第六章《诗与乐——节奏》,第七章《

6、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第八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第九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第十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附录《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1948年3月,正中书局出版了《诗论》的“增订版”,除增订版序外,增收了第十一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第十二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第十三章《陶渊明》三章。1984年7月,《诗论》的第三版“三联版”又增补了《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附在第三章后)

7、和《替诗的音律辩护》(附在第十二章后),并添了一篇后记。朱光潜逝世后,1987年出版的《朱光潜全集》第三卷里的《诗论》又附录了初稿中原有的《诗的实质与形式》和《诗与散文》这两篇。可称为“全集版”。二、体例内外:陶渊明问题从前期的积累到后五十年的不断写作与修改,《诗论》的写作横亘了朱光潜的一生,说《诗论》凝结了朱光潜一生的心血是毫不夸张的。也许正因为《诗论》有这么多版本,朱光潜的研究者对其版本变迁中的体例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增订版”中的新增的第十三章“陶渊明”的意见分歧。《陶渊明》很显然是一篇诗人论,

8、是一篇带有批评性质的传记,对一个具体诗人的研究和论述能否融入诗学理论的体系,换一句话说,这从体例上来讲是否合适?对这个问题,朱光潜的研究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根本不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基本上是默认和赞同的立场。劳承万的《朱光潜美学论纲》,钱念孙的《朱光潜与中西文化》就是如此。与他们二人不同,温儒敏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