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论文

ID:25494642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0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论文_第1页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论文_第2页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论文_第3页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论文_第4页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论文..毕业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不断发展,进而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之间很多的切合点为其提供了适合其生长的土壤。本文相应选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实践哲学、政治思想与社会理想三方面的切合点进行相关分析。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儒家;社会理想一、注重实践的思想与崇实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实践哲学上的切合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重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

2、就是实践哲学。它一方面强调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决定作用,指出实践既是人的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终极标准;另一方面强调实践对于实现人的自由的决定作用,指出正是实践使自在之物转化为自我之物..毕业,使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认为,重要的不在以“批判的武器”“解释世界”,而在以“武器的批判”“改造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注重实践的传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践概念,但它所呈现出的力行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儒家人物大都是力行主义者或重行主义者。他们虽有“知行合

3、一”之说,但论及知行轻重,则都主张“行重知轻”,“力行为重”,而反对纯粹求知的可能。孔子曾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第七》)的观点,就强调行重于知。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都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而孔子说的“力行近乎仁”(《礼记·中庸》),则正是此种重行观念的最高概括与升华。由于“仁”构成儒家的个人道德理想与社会政治理想的统一,因而其所谓“力行”就不只是指道德修养或道德践履,同时还包涵社会政治实践的意蕴;因而儒家不只注重人的自我身心

4、修养,还一再要求人们立志变革社会与改良社会,从而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儒家的理论缺陷在于没有把认识和改造自然真正纳入行或实践的范畴。二、“解放全人类”的思想与“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政治思想上的切合点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强调,认为社会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即劳动群众的历史,并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结论,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从无产阶

5、级解放出发,号召通过对社会的批判改造,实现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对人类的高度关注,民本思想是中国数千年的悠久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光明日报2008.1.19,第七版)这在儒家学说中显得特别突出,中国的儒家学派,一贯反对以神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以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为本位的民本思想是孔孟政治思想的核心。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明确地把“民”的重要性放在其思想体系中的首位。《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

6、认为民是第一位的,并且把“爱民”放在为政的首位,明确提出“古之为政,爱民为大。”(《礼记·哀公问政》),从这种观点出发,孔子主张统治者要重民:“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要惠民,使人民群众得到切实的利益:“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要富民、教民:“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论语·颜渊》中还提到只有民富了,君才能富,国家才能强盛:“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7、足?”;孔子注重对人民的教化,“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口号,使得平民百姓有了享受教育的权利。孔子这些爱民、重民、惠民、富民、教民思想显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为后世儒家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地提出民本思想的人,他对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说明

8、得天下的根本在于得民心,一个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都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而得民心的关键就在于为政上,即要反对“虐民”、“暴民”的思想,要看重人民,要顺从民意,此所谓“得其心有道,所欲之聚之,所恶勿施”(《孟子·离娄上》)。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主张,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充分肯定了民众在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了君对民的依赖关系,《孟子·梁惠王上》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