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

ID:25481101

大小:6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20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_第1页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_第2页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_第3页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_第4页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提要:古代西北生态环境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其发展趋向寒冷、干旱和荒漠化。西北历史上农牧转换是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的核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使西北丧失曾拥有的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造成经济社会的逐渐衰落。反思历史就要对古代西北农业开发及农耕文化进行辨证评价,探讨如何将农业由历史上人与自然对立的产物变为当代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关键词:生态环境/西北历史/农耕文化历史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研究西北生态环

2、境与历史演进的互动关系,对于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西北生态变迁及规律历史上西北生态环境变迁逐渐趋向恶化,以寒冷、干旱、土地荒漠化和植被减少为特征。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西北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并对当代西北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概括而言,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呈现以下发展态势和规律:第一,西北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由史前时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决定的。历史上西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天然植被茂盛,特别是黄土高原属于森林草原地带①,极适宜于人类生存。如发现于甘肃省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陕西西安市

3、的半坡遗址、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古人类文化遗存,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在西北兴盛的历史。人为因素主导下的生态环境恶化发生在农耕文化大规模兴起之后。农耕文化发展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性,最终引起生态环境中各个系统的变化和生态景观的改变,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而生态环境恶化又影响到人类发展,在两者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中,西北经济、社会和文化经历了由繁荣到衰落的变迁。第二,历史气候变迁呈现出寒冷期和温暖期周期性变化,并逐渐趋向寒冷。这种变化是全局性的,但对西北影响特别巨大。以物候特征来说,在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发现了距今200

4、万年的“黄河象”化石②;在商朝武丁时期甲骨文中有在河南安阳一带获象的记录③。此后,这种动物活动的地域不断向南退缩,到现在亚洲象只生活在中国西南的西双版纳和东南亚、南亚地区。隋朝到唐中期以前的七、八世纪,在长安有种植梅、柑橘的记载,说明这个时期气候仍然温暖湿润。到了明清时期,从相对意义上讲则没有温暖期,与商、汉、唐相比较,明清最暖和时期的平均气温也是较低的④。近代西北气候寒冷的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冬季。“兰州近边,冬月极寒”,黄河封冻,“人车行冰上,谓之冰桥”,从立冬十余日始,至来春惊蛰、春分前后开,“历年不差”。历

5、史上西北民众喜旱烟与寒冷有关,因为夜间“水烟筒即吸即冰”,所以“用长杆旱烟,便无此患”⑤。第三,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水环境逐渐恶化。历史上西北地区水资源变化缺少详细数据记录,但是二、农牧转换是影响西北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的核心问题西北地区在古代适宜于人类的居住,广阔的森林草原提供了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黄土高原和内陆河流域潜在的土地、光、热和水资源又成为农业开发的理想场所,人类最早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的是畜牧业生产。由于农业与畜牧业相比较,不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量高,还具有更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历史上适宜农耕的

6、地方畜牧业向农业转化就成为一种规律。在中国历史早期,这种转化对政权的兴起、王朝的巩固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一,农牧转换与周、秦立国。西北最初的居民是被称为“戎”或“狄”的少数民族,他们经营畜牧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周人发迹于黄土高原,深受到“戎”的影响,但是其祖先弃“好耕农”,被尧举为农师。他利用黄土高原适宜农耕的优越条件,教民“播时百谷”,开始了由游牧社会向定居农耕社会转型。弃的四世孙公刘曾带领周人在黄土高原上多次迁徙,这一举动被认为是躲避“戎”族侵扰,这是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原因而得出的片面结论。周人学会务农

7、,土地经过数年耕种,地力下降。史称“务耕种、行地宜”的公刘,就需要通过不停地迁徙,寻找供其开垦的新的土地资源。《诗经·大雅·公刘》中记载他来到新地方,“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隰原,彻田为粮”。⒁但在这时,周族还没有完全摆脱来自“戎”等少数民族的影响。直到公刘的十世后人古公宣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带部众离开豳,辗转来到渭水边的岐下定居,“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⒂,周人经过这样的一次次迁徙,最终完成了畜牧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型。迁徙意味着对原耕地的弃耕撂荒,这些地方也就是黄土高原最早产生水土流失的

8、地方。故英国学者伊懋可指出,“周文明是建立在毁坏森林的基础上的”⒃。秦人崛起于秦地,即现在甘肃省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西周孝王时,其首领非子善养马,“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非子养马有功,被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秦人称“秦”自此始。这说明在孝王时期,秦人的畜牧水平虽然比较高,但整个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