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ID:25438503

大小:64.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20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_第1页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_第2页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_第3页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_第4页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提要:本文以水利建设统计资料和有关水利史志资料为准(全国、省市资料,包括部分地、县区,乃至公社、生产队),在建国40年的全过程中选出第三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认为这一阶段的农业水利建设,对于增强国家的总体减灾抗灾能力,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巩固国民经济基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为以后的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物质基础。从中国的传统农业水利历史的全过程看,这是最辉煌的一个阶段。关键词:水利建设经济效益“三五”—“五五”如何正确认识过去的水利建设的整体意义,对于客观

2、地总结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和生产斗争的经验、教训,是非常重要的;也直接关系到认识我们曾经参与和创造的共和国水利历史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水利历史的研究,应当首先重在历史事实的尊重,从事实而不是从概念和所谓的“是非价值”评判出发,去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肯定成效,去爱护与珍视亿万人民平凡而又非凡地年年月月创造的历史,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同时以历史主义的态度,从中国水利史的高度去研究传统农业水利的局限性和历史教训,探讨水利建设变革的方向。在古代,封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方法,在水利史研究上历来表现为偏重和夸大政治派别、集团的斗争和个别人物、集团的主观意图对

3、于水利兴衰的作用,严重地轻视和忽略千百万普通人民群众从事的生产斗争、经济建设的伟大活动。这种方法的重大局限,也在于它无视历史上任何水利建设,都是当时自然环境与人类互动关系的产物,都是植根社会经济需求的产物;在于无视人类的经济建设和自然改造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有其客观存在的历史价值。鉴于此,本文从统计资料出发,分析第三个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至于其整体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和实际的负面问题,留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一、水利建设经济效益的概况水利部在1987年组织全系统,以较科学的、统一的经济计量的方法统计、分

4、析建国以来的建设效益,根据其研究成果《建国40年水利建设经济效益》[1]提供的基础统计和分析数据,在各省市各项事业经济效益序列中,筛选出各项指标的前五强,现将五强统计分列如下,大致反映出水利重点省市水利建设效益情况。二、从60—80年代抗灾能力的检验看水利建设的起伏由于自然灾害自身规律、社会减灾抗灾组织机能和水利系统的减灾抗灾能力的提高和衰减,全国水旱灾害的成灾率变化呈现一定规律,这是社会综合抗灾能力的重要标志。按照全国水旱灾害逐年统计资料[2],划分出成灾率发展变化的阶段。认为划分为60-65年(即大跃进后期及水利及国民经济恢复阶段),“

5、三五”—“五五”,80年代三个阶段比较符合致灾程度的客观实际情况。统计说明,从60年代到80年代末期,无论是全国还是水利建设大省,对于水旱灾害的成灾率而言,1966年到1979年相对是最低的。西北以干旱为主的几省区成灾率变化趋势也完全一致。这一变化规律,显示了水利建设的起伏变化趋势,也从另一角度佐证了本文研究时期水利建设对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突出贡献。注:成灾率系旱涝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值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曾实事求是地回忆过这一过程。60年代初,水利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沉痛地和较为深刻的总结了前一个时期水利建设的经验

6、和教训,在1965年提出“三五”的治水方针,该方针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之下形成,概括为“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加强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66年2月,周主持北方八省市抗旱会议,确定每一省市由一位副总理任抗旱组组长,他兼任北京与河北的组长,农林水等部长分任各副组长。虽然文化革命发动后,对刚刚兴起的水利建设高潮有很大冲击影响,但水利领域在文革期间基本上是按“三五”这个方针办的,特别是华北机井建设,发展灌溉和农田基本建设,以学大寨为契机搞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小型水利,坡地改梯地,平整土地。这一基本思路,确定了“三五”到“五

7、五”的水利农业格局。当时强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恰如其分。以历代水旱灾害深重的淮河流域为例,国务院1969年成立治淮规划小组,10月,李德生主持第一次会议,李先念、余秋里、纪登奎等参加会议。会议提出治理淮河近期标准是: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即能抗御普通水旱灾害,做到“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粮棉产量实现“纲要”水平,在特大洪水下保安全。次年北方农业会议期间,国务院召集豫鲁苏皖有关人员研究各治淮规划文件,研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与发展灌溉。后提出设想,用十年或稍长的时间,基本实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心愿。正是这样,淮北平原连续进行了以除涝泄洪为目

8、标的新汴河等11条平原河道的开挖,71、72年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开工,同期,洪泽湖大堤加固、入江水道整治也得以开展。淮河干支河道的泄水减灾能力大有提高。截至1988年统计的安徽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