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32487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0
《试论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论文摘要:透过语言媒介本身进入情境,是情境教学之本,也是语文教学之本。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关键词:语言媒介;情境教学;语文教学不论”语文学科”如何定名,语摘要:透过语言媒介本身进入情境,是情境教学之本,也是语文教学之本。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关键词:语言媒介;情境教学;语文教学不论”语文学科”如何定名,语言始终是语文的内核。无论何种形式的语文教学,都要复归于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由教师运用教学艺术(语言艺术、创设情境等)带动学生进入情境,到学生自身掌
2、握凭借语言本身进入情境的方法,养成入情入境的读写听说习惯,将给语文教学带来一次质的飞跃。通过语言进入情境对语文的教与学而言是迫切的、必要的。一、消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冲突在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后,下一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有效统一。笔者认为:通过语言本身进入情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首先,工具性和人文性交融于语言。周庆元在《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中指出”人文性”包括了”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教育性、情感性、审美性、文化性等”1,而这些都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就是交流思想
3、情感、传播文化、进行教育审美等的工具。如果用”工具性”和”人文性”来表述,语言本身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正如陈建先在《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一文中所阐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这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语言和精神是统一的……既然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语言便是语文的本位,便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一个抓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其次,入情入境的读写听说活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保障。语言训练并不少,但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消减。语言训练的毛病出在哪儿?缺少通过语言媒介本身进入情
4、境的训练这一环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环节的缺失,好比抽掉了语言训练的灵魂,抽掉了由读者到文本、由文本到作者的梯子。没有进入情境的充分参与,情感体验是肤浅的,思想境界提升是空洞的,技巧讲解和演练是枯燥的,理解语言、运用语言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主体、语言、世界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互相确证的关系。”2语言剥离了情境,就等于割断了和世界、主体联系的血脉,就会造成语言与事物属相的分离、语言与主体行为的分离以及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分离,剩下的是一具空洞的语言躯壳。如果不能入情入境,再高妙的技巧、再深入的分析也只是一把冰冷而枯燥的解剖刀。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5、有机结合,要靠师生双方入情入境地读写听说为基础去进行教学活动,其能力的核心是通过语言进入情境,因为有了这种内化的能力和习惯,自然就会在作文、说话时自觉进入情境。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中有很多通过语言本身进入情境的经验。著名的”推敲”典故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复体验挑选字词以妥帖地表现情境的例子,如果进入不了情境,文字的推敲只可能是隔靴搔痒。进入了情境,就不再是一种”技术活”,而是情、理、美等的拿捏、捕捉了。朱熹提倡”涵泳”读书法,就是采用”缓视微吟”、”切己察身”等通过语言进入情境,去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真正掌握了通过语言本身进入情境的本领,工具性和人文
6、性冲突将得到消解,情境将载着技巧诗意飞翔。语文教师可从心理学、美学、科学探索以及影视艺术等方面去探究借鉴可操作性的方法。二、突破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一文指出:”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要做到准确而深入理解语言,一定要突破语言的局限性。语言学习是不能丢掉和忽视”意会”这一环节的。凭借”有言”进入”无言”的情境,是突破语言局限性的根本方法。要让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可”言传”和”不可
7、言传”的达到相互结合和统一,笃定语言躯壳所承载的意义,必须推开”语言”这扇门而入,也就是说,通过语言畅游语言所承载的情境,理解意义,通达审美自由。语言所揭示的只是事理情境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情境所传达的更多的事理离不开语言,但是存在于语言之外,也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只有通过想像入情入境去感觉、体验,思考才能捕捉到,才能突破语言的局限性,而且带动着语言高效输出。三、右脑参与高效有趣夏丐尊《我在国文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要把一语的含义以及内容充分了解,这在语言的性质上,在人的能力上,原是万难做到的事。因为一事一物的内容,本已无
8、限,把无限的内容用一文字代替作符号,已是无可如何的办法。要想再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不用说是至难之事。除了学生自己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