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场外理论文学化问题的几点补充意见

关于场外理论文学化问题的几点补充意见

ID:25429411

大小:5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0

关于场外理论文学化问题的几点补充意见_第1页
关于场外理论文学化问题的几点补充意见_第2页
关于场外理论文学化问题的几点补充意见_第3页
关于场外理论文学化问题的几点补充意见_第4页
关于场外理论文学化问题的几点补充意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场外理论文学化问题的几点补充意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场外理论文学化问题的几点补充意见朱立元内容摘要应当严格区分场外征用与应用某些场外理论在文学场域内进行的审美性以外(非文学)的种种阐释和评论。后者的落脚点还是在文学场域内,目的是为了阐释和评价文学,不应该视为场外征用。..关键词场外理论强制阐释文学理论化阐述焦虑作者朱立元,复旦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上海200433)张江先生:仔细拜读了您的《场外理论的文学化问题》,感到很有意思,您把问题引向深入了。我非常佩服您对理论问题的敏锐觉察和思考的细致深刻,以及经常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概念和命题。这是许多搞理论的人包括我在内都

2、很难做到的。对您强调借用、应用场外理论必须回到文学场域的观点,我完全赞同,作为回应,我想提几点补充意见,供您参考。第一,关于“场外理论的文学化”的提法是否可以改进?我不是说这个提法不对,而是说“文学化”的提法容易引起某种歧义或者误解。因为,一般人容易把理论的“文学化”理解为将理论或者批评用生动的、诗意的美文表达出来,而不是让理论、批评进入文学场域。我最近就读到的一些文学批评家的文章,力主批评应当用文学的语言、有文学的色彩,就是这个意思。我又联想到,耶鲁“四人帮”之一的哈特曼就认为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学文本并无本质的差别,他指出:“如果对

3、批评加以细致阅读,在它对于文学的关系中,把它看作是与文学共生的,而不是寄生于文学之上的,那么这就会使我把目光转向过去的丰富多彩的批评。”所以,他强调应当把批评看作是在文学之内而不是在文学之外,如随笔等文学文体(样式)具有融理论批评和文学表现于一体的基本特征。虽然这种观点有些片面,但是,他的主张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学化”。如果这样理解,就与您提出这个命题的初衷南辕北辙了。所以,我建议将“文学化”改为“文学理论化”,不会有歧义,是不是更好一点?第二,您在批评某些强制征用场外理论进行微文学阐释的“批评理论”时说道:“这不是文学理论,而是现代意

4、义的批评的理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理论而不在文学,它实现的是理论的文学化,即使用文学为理论服务,而不是文学的理论化,亦即构建文学的理论”。这里提法似乎与前面相矛盾。您说的批评理论当然是征用场外理论的理论,把批评“理论文学化”解释为“使用文学为理论服务”,这跟前文的说法正好相反;而把“文学的理论化”解释为“构建文学的理论”,情况也一样。这样反而肯定了前文批评的“文学的理论化”,而批评了您力主的“理论文学化”,这恐怕不太合适,跟前文的表述正好相反。所以,我建议这一段文字要修改一下,保持与前文逻辑上的一致性。第三,您提出了一个文学和文学理论“场域”的

5、概念,我非常赞赏。虽然您没有详细发挥,但在我看来其重要性不亚于“场外征用”概念。因为“场外”、“场内”的划分,必须建立在“场域”概念的基础上。而且,不仅仅要讲文学理论的“场域”,更要首先讲文学的“场域”。因为,衡量应用场外资源进行的理论、批评,是不是文学的理论、批评,关键在于是不是落脚在文学的场域,为解决文学场域内的问题服务。在此,场域的概念恰到好处,它既有相对确定的范围,又有一定的弹性,不那么狭隘、单一、固定。您指出,“传统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是对文本具体特征和审美价值做文学、美学的评论”。我以为,这实际上大致规定了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场域——

6、以文学的审美价值为中心,来对文本做文学的(而不是非文学的)具体、深入的解析和阐释。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与当代许多西方文论远离文学的审美特质,作跨学科、跨文体的无限阐释和发挥,意在用文学文本为证明某种先设理论的有效性服务,是大异其趣的。当然,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这是国内文艺理论界比较认同、我个人也赞同的观点),其功能不是单一的审美性,而是以审美性为主干的多样特性与功能(如认识性、伦理性、政治性、教育性、民族性、娱乐性……)的集合体。所以,文学的场域应该是广大的,富有弹性的。看文学批评是不是进入文学场域,不能仅仅看它是不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和

7、价值作出了评判,还应该从多方面衡量,否则容易将很多真正的文学批评排除在文学场域之外,与那种我们反对的场外征用混淆起来。因此,我认为,应当严格区分场外征用与应用某些场外理论在文学场域内进行的审美性以外(非文学)的种种阐释和评论。后者的落脚点还是在文学场域内,目的是为了阐释和评价文学,不应该视为场外征用。您在<民日报》主持的《文学观象》栏目的系列文章,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借用或应用了历史学、伦理学、哲学认识论、文化学等场外理论,但是它们都确确实实是在文学场域内阐释和评论文学,目的是引导当代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为了证明某种先设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

8、性。这种区分十分重要,对于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您对场外征用强制性的批判大有裨益。第四,您把当代西方文论中意在用理论兼并、取代文学理论和批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