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生存论视域——读蒙培元先生《情感与理性》所思论文

儒学的生存论视域——读蒙培元先生《情感与理性》所思论文

ID:25426433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0

儒学的生存论视域——读蒙培元先生《情感与理性》所思论文_第1页
儒学的生存论视域——读蒙培元先生《情感与理性》所思论文_第2页
儒学的生存论视域——读蒙培元先生《情感与理性》所思论文_第3页
儒学的生存论视域——读蒙培元先生《情感与理性》所思论文_第4页
儒学的生存论视域——读蒙培元先生《情感与理性》所思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学的生存论视域——读蒙培元先生《情感与理性》所思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学的生存论视域——读蒙培元先生《情感与理性》所思论文.freelen)的‘生命’上”;正由此,他“要讨论的真正对象被确定为生存”。7(P18)由于这种在世结构“源始地始终地”就是“向来在先”的“先天结构”,我们必须始终把这个结构“整体保持在眼界之中”。3(P48)但是,“此在整体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根据于时间性。因此,必定是绽出的时间性本身的一种源始到时方式使对一般存在的绽出的筹划成为可能”3(P494)。所以,时间性才是生存论分析的根本的源始视域。而说到时间性,儒家的“义”即“时义”或者“时宜”的观念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课题,

2、此不赘述。就人的生存的时间性来看,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包含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沉沦的方面,即其被抛的“所是”;二是超越的方面,即其本真的“能在”。就超越方面看,海德格尔所提出的最积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这种存在者的‘本质’在于它去存在(Zu-sein)”;换句话说,“此在是什么,依赖于它怎样去是它自己,依赖于它将是什么”3(P49)。他说:“这一存在者在其存在中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对这种存在者来说,关键全在于怎样去存在”3(P49)。这样的超越或许才是儒家真正的“内在超越”?因为,在这里,人之自我超越仍然是在世的;这种超越

3、的意义,正如蒙先生所一再强调的,乃是“心灵境界”的自我提升,所达到的是一种“超越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的在世观念与儒家的入世观念确实是相通的。海德格尔在对“在之中”的分析中3(第一篇第五章),讨论了“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我们在存在论上用现身情态这个名称所指的东西,在存在者层次上乃是最熟知和最日常的东西:情绪;有情绪。”3(P156)但是问题在于,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海德格尔特别突出地分析了烦、畏3(第一篇第六章)、尤其畏死3(第二篇第一章)的情绪,由此导向能在、导向良知。但是正如前文已经指出的,这

4、样的导出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存在着某种断裂。而在儒家,儒者的生存领悟不是烦、畏,而是仁、爱。这是儒家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一个根本性分歧。根据儒家思想,并不是那来自“无何有之乡”的“畏”3(P215)、而是“我欲仁”6(《述而》),导向了本真的能在、本心的确立。所以,对于儒学来说,问题在于:在从被抛的所是向本真能在的超越中,“我欲仁”是如何必然地显现的?海德格尔“直追究到那些同在世一样源始的此在结构上面。这些结构就是:共同存在(Mitsein)与共同此在(Mit-das-Sein)。日常的自己存在的样式就奠基在这种存在方式之中”3(P132

5、)。他解释说:“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在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3(P138)这种“日常的自己存在的样式”就是“可称为日常生活的‘主体’的东西:常人(DasMan)”。这种常人,儒家称为“小人”,就是沉沦于世的庸人。问题在于,这种“常人”向本真能在超越时的“恻隐之心”是如何被奠基的?或者说,如何“求其放心”?即:“本心”是如何显现出来的?这里,“共同在世与共同此在”起着怎样的作用?前面分析良知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然指出,海德格尔的思路并不能保证这一点。但是,本来,即使按照海德格尔的某种说法

6、,仁爱之心也是可能必然地显现出来的。这是因为,“他人的共同此在的展开属于共在”;而“此在作为共在在本质上是为他人之故而‘存在’。这一点必须作为生存论的本质命题来领会”。3(P143)因为,在共在中的烦或操心(Sorge)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物的Besorge;一种是对于人的Fuersorge。后者可以译为“牵挂”⑥,它又“有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一种是“代庖(einspringen)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他人可能变成依附者或被控制者”;另一种可能性是“率先(vorspringen)解放”,这是“为他人的能在做出表率;不是要从他人那里

7、揽过‘操心’来,倒恰要把‘操心’真正作为操心给回他。这种操持本质上涉及本真的操心,也就是说,涉及他人的生存,而不是涉及他人所操劳的‘什么’。这种操持有助于他人在他的操心中把自身看透并使他自己为操心而自由”。3(P142)这种牵挂作为“本真的操心”,就是儒家所说的“戒慎恐惧”;仁爱之心、良知就奠基于这种戒慎恐惧之中。这是因为:从正面讲,这样的牵挂“是由顾视与顾惜来指引的”;从反面讲,这种“顾视与顾惜各自都有一系列残缺和淡漠的样式,直至不管不顾与由淡漠所引导的熟视无睹”。3(P142)这种正面的顾视和顾惜就是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而那

8、反面的不管不顾和熟视无睹则是儒家所说的“麻木不仁”。行文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仁爱情感确实是奠基性的,但并非终极奠基性的。说它是奠基性的,因为在“仁—义—礼—知”这样的建构中,仁无疑是基础的东西;而说它是非终极奠基性的,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